陕西神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国能源城市转型样板

2019-10-24 09:47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10月24日电(记者 代红玉)沿着204省道和延包铁路,从陕西省榆林市城区一路向北,途经锦界镇、神木市,继续往大柳塔实验区走,跨过乌兰木伦河到内蒙古自治区的上湾镇,最后到鄂尔多斯市,这条近600里长的沿线被称为中国的“能源走廊”。

  神木就位于这条“走廊”上,它因煤而生、缘媒而兴,曾经“世界煤都”是外人眼中神木最鲜明的形象。10月16日至10月18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的“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巡礼之神木·融媒体行”采访团走进陕西神木,感受这座拥有千年文化“煤都”的华丽转型。

  新引擎:从能源核心到文旅支柱

  人们习惯将榆林当作中国“能源走廊”的起点,而神木,则是这条“能源走廊”的核心枢纽。

  神木,地处陕晋蒙三省交界处,面积7635平方公里,大自然悄悄为其蛰伏了4500平方公里的地下黑色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的59%,富煤区每平方公里储量达1000多万吨。神木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探明储量560多亿吨,占神府—东胜煤田总储量的1/4。神木煤赋存稳定、开采条件优越,属特低灰、特低磷、特低硫、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和环保洁净煤。石英砂品位极高,探明储量911万吨,二氧化硅含量达97%。

  随着矿产资源优势被利用并逐渐形成庞大的能源开发产业链,神木因地下“乌金”利用工程全面启动带来的GDP增幅一路飙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神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在神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神木开始在文化旅游上持续发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样板。神木历史悠久,文化淳古。考古发现,境内石峁遗址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地处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前沿的神木,历史上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边关前哨,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北宋时,以生长于麟州的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英雄群体满门忠烈,戍边卫疆,流芳百世。

  高家堡古镇街景。郭克强供图

  在此次采访中,媒体团成员先后参观了石峁遗址、高家堡古城、神木市博物馆等,感受千年文化积淀。“神木太让我惊喜了,我相信,在考古专家不断地发掘研究下,未来石峁遗址将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将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繁荣发达的史前社会呈现给世人。”媒体团成员陕西日报记者陈志涛表示。

  新发展: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蓬勃

  辽阔的湖面、绵软的沙滩、古朴的老城、钟灵毓秀的二郎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历史沿革与文化彰显,凡此种种,无不体现着“煤都”神木正在将天赋异禀升腾为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气势恢宏的大剧院、造型别致的博物馆、匠心独具的体育中心、美轮美奂的图书馆等,神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异彩纷呈的文化建设和蓬勃多元的旅游事业,构成了神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红咸淖水上娱乐项目。郭克强供图

  2019年神木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神木古城、高家堡古镇、长城沿线、沿黄旅游带等核心景区打造力度,组织好环红碱淖国际自行车、国际马拉松等赛事;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由单一景区观光向多领域的产业生态圈转变;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80亿元。

  这不只是一幅蓝图,更是未来魅力新神木的体现。近年来,神木市依托千年历史文化,以老城为中心,着力开发红碱淖、石峁遗址(高家堡镇)、杨家城、神府煤田、二郎山、滨河新区、晋陕大峡谷七大核心旅游资源,打造黄河沿线、窟野河沿线、秃尾河沿线和红碱淖塞外风光区。纵观神木文化旅游资源,一个以“一心七区四带”为架构的旅游布局已经形成。

  神木旅游节事活动如火如荼,葵花文化节、红碱淖旅游文化节、迎春灯展、冰雪游玩、红碱淖“国家自然保护区”都使游客神往。每逢节日,来神木的游客“爆发式增长”,全域旅游逐渐取得跨越式发展。支撑配套体系方面,各项工作全域铺开,形成全民全业办旅游的形势,旅游对城市品牌、产业转型、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展现,为下阶段旅游助力城市全面升级确立模式、沉淀经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