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总结典型案例 助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3-08-26 09:48 来源:中国青年网

  8月1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专题论坛暨实验区成果培植共同体工作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课程教材所的相关领导、实验区专家组成员、实验区区域、学校及各界代表300余人现场参与,线上直播覆盖观众数万人。

  全面总结实验区典型案例 助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为探索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2020年底教育部召开“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下称“实验区”)工作启动会。经过近三年实践,实验区进入梳理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工作的新阶段。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蔡春在致辞中回顾了首师大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作为教育部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所做的工作:三年来调动专家200余人次,通过电话沟通、线上会议、问卷调查等方式,将专业支持覆盖到所有90个实验区,并组织专家团队赴近50个实验区进行调研与业务指导,为各实验区建设谋篇布局。他指出,为迎接教育部实验区的各项验收,专家组秘书处启动的成果培植共同体将与大家一同聚焦问题、梳理经验、形成案例、凝练亮点,发挥并实现实验创新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作题为《践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评价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强化素养导向,强调真实情境、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表现性评价、评价方法多样”的特点,应通过更新评价观念、注重对素养的评价、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推动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将评价纳入教学设计等策略,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马涛带来了《信息化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他对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归类并举出了相应的案例支撑。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实验区专家秘书处秘书长蔡可发布实验区推进报告与相关案例,针对不同区域的共性和差异,他提出了实验区成果培植计划的方向与成果的类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与装备信息化处处长张权作《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工作推进》主旨报告,介绍了实验区的工作成效和未来工作要点。实验区的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并提出各实验区要凝练典型,推出亮点成果,借助信息技术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从区域实践的角度,重庆市南岸区教委主任李智、大连西岗区教育局局长张永春、上海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宁夏银川教育局副局长姜俐冰、山东淄博教育信息化研究院院长王迎军、四川成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分别从区域教育新生态的打造,全环境、全要素数字教育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重塑,以应用驱动的教师主体构建,以共享教育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等维度分享了本地经验和实践心得。

  从学校实践的视角,重庆市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青海西宁市阳光小学校长山有青、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校长肖晨、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集团副校长曹阳四位嘉宾在深圳大学曹晓明教授的主持引导下,从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和智慧育人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分享。

  问题驱动的实验区成果培植 探寻区域抱团发展的新模式

  为更好提炼与总结实验区典型成果,当日下午召开了实验区“成果培植共同体”工作研讨会。来自实验区专家组的专家代表及相关地区的区域负责人参会。蔡可阐释了成立共同体的必要性在于需求牵引与借鉴交流、融合创新,并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区成果培植共同体的工作计划与部署安排,共同体的成立,正是要通过大学、政府、企业、学校多方联动,任务驱动,突出实效,形成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各实验区及学校既可以申报针对问题的成果凝练,也可以提供支撑问题解决的案例。实验区成果培植工作组副组长王秀东介绍了共同体的章程及运营机制。实验区专家组曹晓明教授、马涛老师就实验区在理论创新、实践推动、成果凝练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说明。部分实验区代表也分别介绍了自己所在区域面临的痛点和困惑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工作进展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在实验区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需保持开放的心态,协同发展,期待在共同体的联动中,实现共建、共享、共促、共用。(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