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平凉颉岭村致富新格局奏响生活新篇章

2016-09-22 00:13 来源:中国青年网

  平凉市崆峒区颉岭村村民搬入安置点的小康屋。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平凉9月22日电(记者 孙钊)“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挑,养牛基本靠放。”这是曾经平凉市崆峒区颉岭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峡门回族乡颉岭村辖7个村民小组132户503人,其中回族人口309人占61.4%。耕地面积3823亩,人均7.6亩。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53.28%。

  颉岭村的村主任马文成,作为土生土长的颉岭村村民,说起以前的生活,感慨万千。“在搬迁之前,我们村就在半山坡上,村民还住不上砖瓦房,还有人住在窑洞里,出门是山,进门还是山,一山套一山。”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如果在咱们林区种小麦,一亩地最多只能产三百多斤,在其他地区,产量能翻一倍。”

  为了摆脱贫困,颉岭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工程,挪出原来的穷窝。现在的颉岭村,        对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群众实施整体搬迁,选择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削平三个山头作为安置区建设用地,建成了全崆峒区规模最大、搬迁安置贫困户最多的集中安置点。

  颉岭村集中建设的牛棚成了致富的新法宝。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自然条件恶劣并没有阻挡颉岭村渴望摆脱贫穷的脚步。颉岭村素有养牛的传统,但在当年,养牛仅仅用作耕地。马文成告诉记者,以前颉岭村的村民每户最多只养两三头牛,自从当地群众将养牛作为支柱产业之后,每户的养殖规模扩大到了平均10头。“咱们这里的牛全靠繁殖,并不是育肥,母牛生的牛犊,每年最少可以带来二三万元的收入。”

  每户一座房,一间牛棚,已经是当地致富的基本格局。安置点的小康屋窗明几净,集中建设的牛棚更加方便管理。颉岭村脱贫致富有了支柱产业,老百姓搬入了新居,马文成笑着说,过去到城里打工,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现在有了致富的新路子,收入比过去更高,“现在就是给我在城里送个楼房我都不去。”

  目前安置点的道路、人饮、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建成小康住宅76户,自来水入户76 户,硬化安置区道路6.2 公里,埋设排污管道2.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实现农户搬迁和基础设施全覆盖。

  马文成告诉记者,他自从去年十月份搬进安置点的小康屋,除了国家补贴,还有几万元的“包袱”没有甩掉。但是他却表示并不担心,“过去一万元对我们来说都是个大数目,不过现在养了牛,生活有了保障,甩掉包袱不用愁。”

作者:孙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