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东北经济】企业家、经济专家现身说法:创新这样改变东北

2017-01-13 07:31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吉林1月13日电 (记者 吴阳) 正值每年东北最冷的“三九天”,中国青年网记者跟随“直击东北经济”吉林行采访团一路来到吉林。如同天气,吉林省也曾经历经济发展的严冬。回首2016年,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说:“我省正处在全面振兴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稳增长、调结构的着眼点在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关键靠创新”。

  “直击东北经济”采访团一路来到长春、吉林、延边,与企业家、经济专家对话,寻找创新带来的新变化。

  科技创新 培育新动能

  采访团走进“吉林一号”卫星运控大厅

  “昨天卫星刚刚成功发射,几小时前才进入预定轨道,刚刚拿到的图像新鲜热乎……”,室外疾风劲吹,寒气逼人,位于长春的长光卫星运控大厅,暖意融融。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正向采访团的记者和专家们,分享林业一号卫星最新传回的地面图像。

  2015年10月7日,“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用卫星应用的先河。

  “吉林一号”是吉林省创新发展的“一号工程”。航天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按照吉林省规划,到2020年“吉林一号”将实现在轨60颗卫星,对全球任意点的重访周期缩短到30分钟以内,2030年前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全球任意点就能在10分钟内重访,亚太地区5分钟重访。

  如今,占地20余万平米的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已经动工,2017年建成后将具备年产30颗卫星和200架无人机的能力。贾宏光说,“项目整体达产后,可实现产值40亿元,税金4亿,未来将带动实现近200亿元的经济效益”。

  而对于连年亏损的吉林化工,“连年排最后被人看不起”的党委书记邱克介绍,“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吉林化工制定了科技创新计划。三年来,攻关项目87项,平均投资回报率达15%以上,增添了发展后劲。

  长春金赛药业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有独立的中试车间、先进完善的上游研究及检测仪器,其研发团队包括8名海归博士、250多位研发人员以及20多位国内外兼职专家顾问。金赛药业初创期间,研发团队昼夜奋战在实验室,最终攻克了高表达菌种构建等多项技术难题。

  管理创新 释放新动力

  采访团走进吉林化工

  面对管理机制过时、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吉林化工构建了“四会”闭环工作机制,坚持通过“计划平衡会”定目标,统筹平衡各专业预算、月份综合计划,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动态管理。

  开好“经济运行会”落责任,强化生产经营过程监控,准确评价经济运行状况,促进各专业协调配合,生产经营形成有机整体。

  开好“经济活动分析会”找差距,盯住现金流和成本费用,建立“三级”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开展“指标、差距、专题”三个分析,定期“回头看”。三年来,吉林化工开展62项专题分析及“回头看”,发现管理问题100余项,节约成本费用5亿元。

  开好“业绩考核会”硬兑现,构建以“效益奖、增效奖、安全奖”为核心,以“专项奖、兑现奖、总经理嘉奖”为重点的“3+3”奖励分配体系,实行“三倾斜一接轨”,实施差异化管控,根据业绩贡献,拉大分配差距,实现了“三个不一样”,促进了二、三线员工向一线流动,具备转岗条件的300余名停产装置等富余人员走上了生产操作岗位。

  “2016年我们交出了很满意、很优秀的答卷”,吉林化工公司党委书记邱克表示,企业改革,管理创新仍在继续。

  深化改革 理念创新

  谈到创新,经济专家、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陈新光认为,在科技、管理之外,对东北最重要的就是理念创新,克服惰性,深化改革。

  1月12日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陈新光谈到,“最重要的我认为,注重创新要从两个点发力。一个是从体制机制上,第二个就是创造一个国企的改革,这个改革要改变“三重”的结构,一个是国企的比重大,第二个是国企当中的化工和重工业包括像汽车工业,第三个是一味的靠投资拉动为主的,这要改变他。其次就是,这两个做好了以后,就创造了一个民营经济在东北能够扎根能够发展能够做大,这样‘鲶鱼效应’就促使整个东北能够振兴和发展起来”。

  对于吉林而言当“创新”成为人们共识,将在经济发展中爆发出巨大活力。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9个百分点。

作者: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