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火爆!“活态”非遗同台展演 观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2019-06-09 09:28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广州6月9日电 (记者 刘尚君) 6月9日,为期三天的“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开幕,此次活动是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举行。第一单元“天籁之音”中,演员在草原场景中唱起了蒙古族长调和呼麦。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40个非遗项目,450件(套)实物展品,精致、翔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与观众的“零距离”互动,此次展示体验活动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相结合的理念,共同呈现出中国非遗项目多元的特质,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态和恒久的魅力。

  展览以“天”为关键词。串联起以戏曲艺术、民族唱法内容为主的“天籁之音”,传统手工艺为主的“天工匠心”,史诗文化、民族智慧、医药文化为主的“天人合一”三大单元板块。每个单元都以“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的设计思路导引观众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第一单元“天籁之音”中,演员在草原场景中唱起了蒙古族长调和呼麦。表演者正在演唱“花儿”民歌。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第一单元“天籁之音”集合了40个项目当中最美妙的表演艺术、最美好的声音。演员从蒙古包中走出,来到洁白的羊群间,唱起了蒙古族长调和呼麦。移步换景,在新疆天山南北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空间里,演员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表演十二木卡姆。转过头,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花儿”民歌质朴又热烈……

  人、景、声的联动给人以十足的视听享受,让观众犹如置身于各项目实际存续的活态空间中,充分体现了非遗与“空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天工匠心”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引得不少关注驻足围观。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第二单元“天工匠心”,主要展示内容是传统手工艺。一进展区,观众就能看到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各类云锦织物组成的五颜六色、气势恢宏的色彩体系,与现场的大型艺术装置形成一种巧妙的共鸣。传承人在现场织锦,还手把手教习市民手工挑花之道。

  第二单元“天工匠心”中,小游客们正在家长的帮助下体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这部分内容着力于展示非遗与“人”的个体及群体的关系,运用以传承人现场活态展示和传习体验为主的“传统技艺工坊”形式,突出展示非遗流传于“口传心授”之中、流转在“技艺相传”之间的传承性。观众们通过亲眼所见、亲手体验看真正近距离感悟“天工匠心”精神。

  在第三单元“天人合一”中展示的《格萨(斯)尔》文库。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第三单元“天人合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展现史诗英雄的文化情怀,如《格萨(斯)尔》、《玛纳斯》、妈祖信俗、赫哲族伊玛堪等;第二部分展现民族智慧,有珠算、二十四节气等;第三部分展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可以看到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等项目。这一展区尤其强调“参与性”与“仪式性”。如二十四节气、端午项目,通过让观众积极参与其中的,亲身体验一系列时间节点仪式复现,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我国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运用自然的古老实践智慧。

  据了解,三天的展览期间将举办20余场体验课堂,由各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现身说法,观众也可在充分互动的氛围中国,享受“传承人教学,自己动手”的乐趣。

作者: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