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北移400公里填补陕北种植空白

2017-09-29 15:03 来源:中国青年网

  

  水保所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汪有科教授介绍冬枣情况。梅大春供图

  中国青年网吴堡9月29日电(梅大春 记者 高琦)“陕西冬枣向北移动四百公里是可以种植的,是完全可行的,我们已经取得了成功。”冬枣栽培技术员话音未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9月28日上午吴堡冬枣引种高效栽培示范现场观摩会议在吴堡县林业局召开。
  “千年枣乡”遇枣业发展瓶颈难突破

 

  陕西省林业厅相关领导视察冬枣种植情况。梅大春供图
  “陕北是中国红枣的发源地,具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目前红枣面积200万亩。然而,近年来由于新疆红枣的兴起造成陕北红枣严重滞销,枣农田间的红枣卖不出去,有的农户家里存放有2-3年的枣,有的农户树上的枣不采收,更有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管理自己的红枣,陕北红枣处于历史的低谷。”吴堡县林业局王振荣无奈的表示。
  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新疆红枣个头大、肉厚、皮薄、味甜,陕北红枣则个小、肉少、皮厚、味酸,这也是气候的原因造成不能改变的结果。陕北红枣如何走出低谷,出路何在?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疼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节水中心的科技人员经过调研认为陕北发展鲜食红枣是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陕北的林业工作者和枣农也一直在探索发展鲜食红枣的路径,当地已有的鲜食红枣有梨枣和少量早脆王、伏脆蜜、晋枣等品种,但是有些枣的储藏期较短,销售期一般只有一个月,不利于远距离销售。
  个大、味甜、酥脆、保鲜期长的冬枣是我国目前鲜食枣中最优秀的品种,在市场的青睐中,冬枣栽培面积最大,销售也最为广泛。但是多年来陕北一直没有冬枣林。一个具有千年栽培红枣历史的区域,曾经是著名红枣之乡,有狗头枣、滩枣、油枣等知名品牌,却一直缺乏冬枣产品,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陕北林业工作者和很多枣农,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都有栽植冬枣的试验,但是无一个成功。
  “校地合作”引进新品种 强强联合解难题

  陕北成功引进冬枣。梅大春供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员通过大量调查分析和试验观测,发现冬枣在陕北栽培成功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往引种冬枣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精细管理措施。
  201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节水中心和吴堡县林业局分别在吴堡和米脂引种试验;2014年发现部分采取水肥调控和修剪调控的冬枣成熟且味道很好;2015年开始在川口扩大面积进行示范,分别进行大棚冬枣精细管理、大田冬枣精细管理和大田冬枣传统管理。精细管理下的大棚冬枣和大田冬枣目前已经获得成功。冬枣向北移动了400公里,扩大了冬枣在陕西的栽培范围,为陕北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陕北成功引进冬枣。梅大春供图
  科技人员结合承担的国家课题任务,与吴堡县林业局紧密合作,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通过应用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更新品种和节水型修剪等手段,解决了冬枣在陕北“坐果难”和“不成熟”两大难题,实现了冬枣亩产1200kg的正常产量,灌溉水由之前漫灌的270m3/亩降为45m3/亩,每亩产值由890元/亩提高到7200元/亩,由此灌溉每方水所产效益由老品种的3.3元/m3水提高到16元/m3,较传统灌溉节约用水83%,提高经济效益7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汪有科说:“大荔冬枣目前质量被认为属于全国第一。由于陕北温差大,陕北冬枣品质将优于大荔冬枣,同时陕北地区的冬枣成熟期较晚,因此可以延长冬枣的销售期。特别是大荔冬枣属于我国最早上市的冬枣,这一早一晚互补,对进一步提升发展陕西冬枣产业十分有利。结合陕北原有的红枣品牌优势和已有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有利于陕北冬枣销售到全国。”

作者:梅大春 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