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认知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导向

2018-10-28 14:31 来源:中国青年网

   社会认知课程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也是对思政课形式和内容上的一次创新实践。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办第三学期社会认知课程成果展示开放日,向校内外集中展示社会认知课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国伟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深谙教育真谛,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及“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其核心要义就是注重社会实践。而新闻专业学生作为党的新闻后备军,要将“勿忘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植于心、内化于心,成为无需提醒的政治自觉,就更需从社会实践中认知社会、了解基层。

  开展社会认知课程成果展示开放日等活动,有益于激励学生用心投入社会认知课程中,不仅有助于从实践中探索真理、求得真知,长远来看,更关乎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科建设。

  一直以来,“新闻无学论”在诸多高校师生中广为流传。这固然是由于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建设相对于其它学科较为迟滞和薄弱,但更多的原因恐怕是新闻学本身的学科属性所致——新闻学是一个极度偏重实践的学科,而目前高校新闻系的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导向却尚待强化。

  实际上,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让更多学生走出课堂,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印发以来,教育部已将“实践育人”作为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的重要途径。此前,《人民日报》也曾以华中大新闻学院社会认知课程为例,刊发题为“社会实践不能‘纸上谈兵’”的评论文章,提出高校理应“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且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项目”“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带队”“制定更有效的考核办法”,以此避免社会实践沦为走马观花。

  但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开始变形走样,成为“到此一游”式的走马观花。我了解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不乏这样的例子:由于缺乏指导等原因,社会实践前,计划并不周到详实;社会实践中,计划得不到落实;社会实践后,从网上东拼西凑一篇实践报。有的甚至借助社会实践之名行外出观光旅游之实。

  但这并不全是学生的锅。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一是很多实践方案在设计之初就缺乏制度、尤其是激励制度保障,学生缺少做好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因;二是即便学生有心做好社会实践类课程,但由于入学不久,专业课学习还只是刚刚起步,难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社会认知课程往往难以效果最大化。

  而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认知课程,为高校强化新闻院系实践育人导向提供了有益范本。该校将社会认知课程纳入学院培养计划长期开设,甚至为此专门制定了奖励办法,从顶层设计上强化社会认知课程的地位。而且,所有社会认知课程均有专业老师带队,一举改变了过去社会实践由学生自行开展,院系只做后方指导的模式。

  社会认知课程使新闻专业教育和实践育人、思政教育相结合,既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思政课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实践。总而言之,社会认知课程对培养造就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富有积极意义,必将加速落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韩中锋)

作者:韩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