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极简系列”

2016-11-08 13:15 来源:中国青年网

   

  《极简人类史》致中国读者

  《极简人类史》是一部关于人类的极简历史。今天的世界紧密相连,中国发生的事件可以影响整个世界,而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如澳大利亚、俄罗斯或巴西)的事件,也可能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国历史,也应该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这对大家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极简人类史》的中文版,能够帮助中文读者更好地认清人类(现代智人)这个奇特物种近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当我们审视整个人类历史时,会发现一些很有趣也很重要的东西。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近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学会了运用各种方式掌控环境,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多样资源与能源。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之所以可以积累信息,是因为人类语言的特殊力量,让每个个体都可以与他人交流思想,并且从成千上万的其他个体身上,学习知识和经验。通过分享新信息,早期人类学会了在世界各地迥异的环境中生活。从人类的诞生地东非,到中东地区,到亚欧交界区域,再到亚洲、澳大利亚,最后抵达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区,人类的足迹逐渐遍布全球。随后,大约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利用农业改造自然。农业使我们掌握了生物圈中流动着的各种能量,人类不断地改造环境,种植和养殖更多对人类有用的农作物和动物。随后,在刚刚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3 亿年以来,在化石燃料中不断积聚的巨大能量。化石燃料的发现为今天的高科技世界奠定了基础。

  今天,人类主宰着整个生物圈。我们利用自己的能力改造了人类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类成员过上了健康、富裕的生活。但是有了能力,责任也随之而来。整个生物圈未来千百年的命运,将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抉择,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掌握了足以改变全球的强大能力。我们正在改变全球气候系统,我们正在改变海洋的化学构成,我们正在耗尽地下水资源,我们占用了地球绝大多数的土地和资源,使其他物种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如今,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超过了过去6500 万年的任何时期。

  我们只有从各自的国家、民族历史中退后一步,将整个人类历史当成整体来审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中即将面临的挑战。而为了更好地认清人类历史,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退后,将人类史置于更宏大的地球史甚至宇宙史中来观察。《极简人类史》就是将人类史作为宇宙史的一个章节来描述。用这种方式观察人类史是新兴学科“ 大历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历史利用现代科学证据和学术成就,解读宇宙如何从“ 大爆炸”中诞生,越来越复杂的事物如何在宇宙中产生——从恒星到新的化学元素,再到行星,最终形成生命并发展成为现在我们改造的全球社会。今天的全球社会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事物之一,而这种复杂度不断提升的历程,讲述的正是人类的故事。

  《极简人类史》向诸位呈现了这样一部“大历史”。我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向中文读者提供一种令人振奋的、审视人类历史的新方式,一种将人类历史视为更宏观宇宙史一部分的新视角。

  希望诸位“悦读”我在本书中讲述的故事。

  大卫-克里斯蒂安,2016 年1 月

  《哈佛极简中国史》前言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后来与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没或取代了。诚然,中国文明也非一成不变,它始终在发展变化,尽管融合了外来的影响,但从未被完全淹没。公元7 世纪到8 世纪时,中国的文字体系、哲学和技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及越南,确定了今日之“东亚”的范围,中国的诗歌、文学和艺术在这一地区依然具有影响力。如今,中国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国,经济增长迅猛。要理解当今世界,必须理解中国,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

  本书最早是《世界文明的遗产》(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书中“中国”数章的扩充。再版时对这些章节进行了大幅修订,并将原先用罗马字母表示的中文名称和术语改为拼音。此次第三版的每一章又做了进一步修订和增补。

  本书力图为中国历史进程建立一个编年框架并进行概述,在关注统治王朝的同时,也对跨越朝代界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给予关注。有大学讲师希望以专题形式讲授中国历史,并指定(相关)专著、文献、小说和电影。本书文字简明,或许对他们颇具参考价值。

  由于力求简明,笔者许多不乏自信的推断,可能仅在其简明的语境下正确,充分严格的论证则需要更多篇幅。笔者为重新讲述历史,择选一些关键的史实要素,因而不可避免地略去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要素。读者通过阅读书末延伸阅读中所列著作,可以了解到本书所述历史故事的更多背景以作为对照。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在任何社会,变化或稳定都是亿万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结果。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通过社会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相连,为生存工作,并受到规则的保护和制约。这类关系的总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历史学家至多能了解过往历史的一二。在中国,尽管近代之前的文献记载多于其他任何国家,绝大多数人仍湮没无名,不着痕迹。通过现存文献来书写中国历史,便如同要完成一幅多数碎片已经遗失的拼图。

  以过去的眼光去观察某段历史总是非常困难。我们今天的假设总是难免臆断。即使研究西方——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也仅能瞥见少量信息,比如说,中世纪汉堡一位商人的生活情况。而南宋时期杭州的一位商人怎样看待家庭、社会和宇宙就更难知晓了。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原始文献中发现一些端倪,因此,诗歌、哲学、散文和小说中的场景会被间接或直接引述。这些当时的文字提供了直接的窗口,我们可借此窥见历史上中国人的实际思想与情感。它们照亮了历史,也提醒我们,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中国人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希望、恐惧、喜悦与忧伤。尽管人类经验受到文化模式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这些共有的情感。

  中文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即中文的注音体系。直到大约二十年前,大多数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都使用威妥玛拼音体系,即将中文名字和术语罗马字母化。现在,多数学者和所有报纸都使用汉语拼音体系,即在中国通用的体系。我本人始终使用汉语拼音,因此,“毛泽东”我写作“Mao Zedong”,而不是“Mao Tse-tung”。总体上说,汉语拼音对使用英语的人并不难。“道”用汉语拼音写作“Dao”,而不是“Tao ”,它在汉语中的发音也是这样。但由于汉语拼音体系是20 世纪50年代发明的,受到了俄语的影响,一些字母的音值和英语不同,应当留意。

  1. 旧式的“hs”(比如在“夏”朝中)现在写作“x”(因此朝代名写作“Xia”)。

  2. 旧式送气音“ch”(比如在“清”朝中)现在写作“q”(因此朝代名写作“Qing”)。

  3. 旧式的“ ts”(比如在“ 蔡元培”中,现代思想家)现在罗马字母化写作“c”(所以写作Cai Yuanpei)。

  与韩国和日本一样,中国的姓在前名在后。所以刚才例子中的人物是“蔡先生”而不是“元培先生”。为了标明向汉语拼音体系的转化,我有时在拼音后面的括号中加上了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比如“ Jiang Jieshi”(Chiang Kaishek,蒋介石)或“Guangzhou”(Canton,广州)。延伸阅读书目中的部分书名则使用了旧式的威妥玛拼音体系。例如,使用“Sung”而不是“Song”(宋朝)来表示朝代名。这类情况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借鉴了许多出色的研究;对借用的很多智慧成果,像往常一样多数都没有在书中明确致谢。但我想特意提及以下几位,他们给予了我特别的和个人的帮助:我最早的中国史老师——史华慈、赖世和、杨联陞和费正清;我的同事们,同他们学习令我受益匪浅——包弼德、柯文、狄宇宙、艾朗诺、欧立德、梅谷、柯伟林、孔飞力、德怀特-珀金斯、普鸣、傅高义和叶山。此外,以下评阅人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东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亨利-安特凯维奇,沃什本大学的杜永涛和巴特勒大学的韩孝荣。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旭子-克雷格,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持和编辑建议。所有的谬误之处都归于我本人。

  [内容简介]

  “中信极简系列”由《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4本书组成,是《人民日报》、俞敏洪隆重推荐给大众读者,尤其是互联网一代青少年的“大家小书”。

  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我们知识获取的方式。面对爱智求真、自由阳光的年轻人,权威学者用简洁优雅的语言,全面精悍地讲解了我们每个现代人真正值得关注的主题——人类、中国、科学、海洋文明……有趣、有料、涨姿势,这是一套掀起“极简阅读”现象级潮流的入门读物:

  《极简人类史》满足我们对生命、地球和宇宙等宏观问题的好奇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人类(现代智人)这个神奇物种近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哈佛极简中国史》让我们从全球史的视野,以大历史的眼光,突破传统中国历史叙事格局,重新认识中华文明5000年的兴衰荣辱。

  《极简科学史》让我们了解人类2500年的科学探索历程,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在21世纪为什么会主宰我们的未来。

  《极简海洋文明史》让我们认识到航海活动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而航海如何在1492年之后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奠定“西方主宰世界”的权力格局。

  [作者介绍]

  《极简人类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是著名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主席、“大历史”的开创者;比尔-盖茨斥资5000万美元,与他一起打造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公众的免费网络课程——“大历史”教学项目(Big History Project)。

  《哈佛极简中国史》作者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是汉学巨擘、东亚史权威,早年师从费正清、赖世和、史华慈、杨联陞等大家,现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极简科学史》作者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则是美国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拥有多个博士学位的传奇女性,也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权威。

  《极简海洋文明史》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普-德-索萨(Philip de Souza),他长期致力于海洋史和全球史研究,同时是英国航海考古协会会员和皇家历史学会会员。

  [名家推荐]

  (1)极简阅读——互联网世代的知识断舍离。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极简阅读是一种年轻人获取知识的全新态度和理念。

  “中信极简系列”旨在帮助读者,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洞见。该系列每本书200-300页的篇幅,安心坐下来,一天时间内就能读完;却能帮助我们便捷高效地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框架,极大地开拓思维眼界。

  (2)重要的主题——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从人类史、中国史、科学史到海洋文明史,“中信极简系列”关注真正至关重要的主题,理清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脉络,让我们从另一种格局认识世界和自身,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3)权威的作者——大师联手确保知识品质。

  “中信极简系列”的作者都是来自各领域的权威学者。大家小书,厚积薄发,确保内容简洁精悍,而不失知识品质。

  (4)热销的经典——不可错过的现象级阅读潮流。

  “中信极简系列”的第一本书《极简人类史》推出后持续热销,上市后短短3个月销售突破10万册,跃居京东网、当当网和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并长期占据开卷数据学术文化版块TOP50。

  《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等“中信极简系列”后续图书的上市,将掀起“极简阅读”的现象级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