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共和国的一名老兵,心系国家和人民;他是国家的忠贞儿女,一颗赤心忠于国家和人民;他是优秀的老共产党员,国家荣辱重于生命;他是一位跨世纪的老人,60载凄风苦雨,铸就了铁骨军魂。他用奔波的身躯为国家和人民谱写了一曲高昂的赞歌,他坚定的步伐为共和国老兵吟唱了一首动人的旋律,他宽
阔的胸襟为祖国山河谱写了一首壮丽颂歌。宝刀出鞘万壁生辉,他的人和他的刀一样,为世人所赞扬。
他就是沈从岐———“天下第一刀”的创始人。
为了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八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日前,沈从岐特地精心铸造了62式07A1中华人民共和国升旗指挥刀敬赠给国旗护卫队。他说:“期望护卫队用好这把指挥刀,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好地保卫祖国的五星红旗,为祖国人民再立新功!”
艰难岁月铸就万丈豪情
沈从岐1940年11月出生在宝剑之乡———浙江省龙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便养成了淳朴、善良、坚韧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放后,沈从岐被保送入学,后加入公安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侦察战士。在部队期间,他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彰,并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刻苦掌握军事技能,带头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3年,沈从岐光荣地出席了“全军优秀共青团员”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贺龙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赏。提起当年,他依然记忆犹新。他感慨道:“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我沈从岐,没有共产党的指引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
从此,沈从岐牢记党的教诲,时刻不忘作为一名共和国老兵所应承担的历史职责;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时刻牢记党的教诲,将国家的荣誉作为个人的最高奋斗目标;他积极投身于军地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挥洒了全部的豪情。
“宝刀”是怎样炼成的
退伍后的沈从岐到浙江庆元中山帽厂任厂长。最初的创业岁月里,他生产的木纤维军用凉盔帽被列为国家新产品重点项目。1993年3月,木纤维军用凉盔帽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此帽装备施工部队后,受到了军委领导的表扬和官兵的欢迎。
1992年初,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配用指挥刀,以展示我国更加威武庄严的礼节。任务下达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工程师黄韶麟等人四处寻找全国各地有名望的军工企业和刀具生产厂家,但均因质量要求高、工艺要求新、研制经费高等问题而不敢承制。一个偶然的机会,黄韶麟见到了沈从岐制作的“龙泉宝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他们与沈从岐谈起了三军仪仗队指挥刀的制作事宜。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从没有过刀剑铸造经验的沈从岐,毅然接过了任务。
指挥刀在国内无人做过,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不必说现成的生产设备和机械模具了。为了解制刀工艺技术,沈从岐只身跑遍了北京、上海、福州、杭州等兄弟厂家取经,并反复修改和送审。1992年9月6日,沈从岐携带经过9次改进的样品第10次进京送审,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并确定此刀为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专用指挥刀。沈从岐成功了,“天下第一刀”从此诞生了。
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把剑称奇,挥笔题词:“中山宝剑,名扬四海”。《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先后报道了“天下第一刀”研制成功的消息。三军仪仗队制旗敬赠中山宝剑厂:“振国威壮军威的天下第一刀”。军事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收藏并热情赞誉:“锋冠宇宙,刃绝莫干”。“天下第一刀”被列为中华优秀专利。
“宝刀”见证了历史
“天下第一刀”代表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它见证了共和国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今,它已经成为国刀,名振四海,威震五洲。
1992年9月30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992年10月1日起执行队长和分队长配用指挥刀;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1993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广场国旗升旗仪式上正式启用指挥刀,为升旗仪式增添了雄伟庄严气氛。
1997年,仪仗指挥刀随驻港部队入驻香港,喜迎回归。1997年6月30日23时56分,在香港回归举世瞩目的中英交接仪式上,3把银光闪闪的仪仗指挥刀脱鞘而出,洗去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大庆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三军,“天下第一刀”再显国威、军威,在雄壮的口令声中,脱鞘而出,熠熠生辉,令世人瞩目;1999年12月20日,在澳门中葡交接仪式上,三军仪仗指挥刀再次记录了历史时刻。
现在,沈从岐最大的愿望就是期望宝岛台湾的回归,并希望在台湾回归那天,让“宝刀”见证这伟大的一刻。 (李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