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用东北抗联精神铸魂育人

2020-12-03 15:16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哈尔滨12月3日电(记者 张亚云)一个革命遗址遗迹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在牡丹江地区有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承载着这座英雄之城的发展变迁。 

  牡丹江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类学校,承担着资政与育人的双重职能,肩负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的重任。为此,学校充分利用牡丹江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厚植爱国情怀,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坚定传播者、践行者。 

  2016年8月15日,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中心研究制定东北抗联教学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大纲,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分别讲授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抗战形势,东北抗联在十四年抗战中建立、发展、壮大、受挫、转移、反攻的历程;东北抗联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对日斗争,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英雄史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日战争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等内容,剖析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李洪光研究员说,东北抗联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战场上一支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恶劣的抗战部队。牡丹江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根据地和抗战场,也是“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我们以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坚信党的领导,爱党爱国,不忘战争的狰狞,感恩先烈们的奉献,珍惜和平的欢乐。” 

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剧照。资料图片 

  而在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应力看来,学生通过参与一部“大戏”让抗联精神“刻”入到学生的骨子里。 

  同样是在2016年8月15日,由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200余名师生编创完成的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首演。当时55岁的张应力成为了男主角。他说:“排练的时候很多同学对抗联精神并不是很了解,我就给他们讲抗联文化,和同学们带着感情去排练”。如今,《永不磨灭的信念》国内巡演已经40余场,多次代表黑龙江走进文博会、走进上海虹口,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品牌。 

  “老师和学生用抗联精神去演抗联故事。”张应力说,抗联精神教育永远在路上,现在感觉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学生都叫我‘抗联爷爷’,我们会让抗联精神在学生中一届一届传扬下去。” 

  “最难的是对抗联故事的理解和对抗联精神的吃透。”从大一就开始参演《永不磨灭的信念》的大三学生刘天仰说,每一次演出都感觉特别震撼,如今也会将抗联精神讲给其他同学听。 

  如今,牡丹江师范学院常态化开展东北抗联故事巡回宣讲;建立了以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主要研究课题的辅导员工作室;开展了“讲一个抗联故事、读一本抗联书、熟悉一位抗联英雄、唱一首抗联歌曲、走一段抗联路”系列活动。 

  “我们因地制宜,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抗联烈士陵园和战斗旧址,吃抗联饭、唱抗联歌、走抗联路等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沿着当年东北抗联战士战斗的足迹,体验抗战时期艰苦的条件,从而受到思想上的洗礼,接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雅馨说。 

受到抗联精神的感染,学生主动请战参与疫情防控。资料图片 

  疫情期间,不少同学主动请战参与疫情防控。校团委组建绥芬河战疫志愿者临时团支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曲孟园成为了由13名成员组成的临时团支部书记。3月15日至4月20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曲孟园在绥芬河先后参与防疫值班、社区志愿者、义务宣传员及现场消毒等防疫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被推荐到绥芬河市政府车队,自驾私家车无偿为绥芬河市防疫一线提供后勤保障,每日工作近16小时,日均送餐1200余份,防疫物资500余件,日行程近100公里。 

  “从未想过退缩。”曲孟园说,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彪炳彰显,一定会牢记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不负韶华努力学习,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