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擦亮红色文化底色的人

2021-02-26 15:28 来源:江西日报

   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蓬勃的绿色中,红色鲜艳夺目。水江的红色很有底蕴,是宜春红色文化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位退休的老共产党员,历时数年,翻山越岭、呕心沥血抢救发掘红色文化遗迹,为家乡的红色文化树碑立传。期间,他先后担纲编撰、出版30多万字的水江红色文化“三部曲”:《红色记忆·水江人民革命斗争史话》《永远的丰碑·水江红色遗址汇编》《水江红色故事》。

   在水江土生土长、今年66岁的彭发生,就是这这样一位老人。

   2016年,彭发生从宜春广播电视台退休。当了20多年记者的他,退休后依然没有停止“爬格子”。

   “我深爱着这片红色的沃土!红色基因已深入我的骨髓。”彭发生不止一次这样说。也许,正是这种深入血脉的爱,激发了他投身家乡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工作热情。

   水江是革命老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水江成为湘鄂赣边区革命斗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从湖南浏阳文家市出发,途经慈化余坊、桐木圳口,进入水江小洞、沧溪,夜宿快荣村黄氏祠堂,召开农民座谈会,宣讲革命道理。此后,彭德怀、黄公略等革命先辈也来到水江开展武装斗争。在水江这块红土地上,走出了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长征路上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之一的刘梓华,涌现出闻名湘赣边界的特等烈士黄开泰。而解放前夕,中共宜西党支部发动了著名的杨岐山武装暴动,在湘赣边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1年,原宜春县党史办公室编纂《宜春人民革命斗争史》,要求各地抽调人员搜集相关党史资料。原水江公社党委将彭发生从沧溪水电站抽调出来,从此他开始调查、收集、整理水江的党史资料。

   几年下来,彭发生的调查笔记达6万余字。期间,他顺利完成了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之一刘梓华的史料整理上报,依次完成了高枧大捷、上洞村列宁小学、水江抗丁躲避队的专题整理,撰写了满门忠烈刘天才传略,还收集了10多首红色歌谣。特别是他创作的人物传记《传奇式英雄“三陀古”》,被多家媒体刊播。从此,“三陀古传奇”成为水江红色文化中一抹鲜艳的“红”。

   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彭发生以杨岐山武装暴动为背景,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黎明前的枪声》,完成了他从挖掘整理史料到文学创作的一次大“飞跃”。

   水江的小洞村位于湘赣边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彭德怀等革命先辈都曾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活动。2015年春,根据平时积累的有关小洞村的资料,加上几个月的再次深入收集、整理,彭发生最终完成了以小洞村苏区革命斗争为背景的史话体文集《峥嵘岁月》,并于2016年12月正式出版。

   “追寻家乡红色文化足迹,我始终未停歇。这些红色题材著作的编撰,是我对家乡红色文化的一份眷恋。”彭发生深情地说。

   紧接着,彭发生又受邀撰写一部反映水江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形成一部水江红色文化教育读本。经过大半年的一手收集资料、实地走访,彭发生投入了紧张的创作。2017年6月,完成了15万字的《红色记忆·水江苏区革命斗争史话》初稿,并于2017年10月编印成册。

   2018年春节,彭发生看到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联想到自己家乡有这么多红色遗址,便产生编撰水江红色遗址史料的想法。

   “寻找红色遗址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彭发生告诉记者,水江地处山区,村落分散,很多遗址散落在村落、大山深处,甚至在山顶上,道路崎岖陡峭,只能徒步攀登,每前进一步都要靠砍刀扫除路障。

   历经数月,彭发生走遍了全镇的村庄和与此相关的红色遗址,基本完成了红色遗址普查任务,包括毛泽东同志等革命先辈旧居、湘鄂赣红色遗址群、杨岐山武装暴动遗址等,并形成了书稿。2018年底,《永远的丰碑·水江红色遗址汇编》正式出版。书中编入红色遗址170多处,提供珍贵照片资料近300幅,收录红色故事近200个。透过一行行沉甸甸的文字,看过一幅幅土墙瓦壁、红色标语、革命先辈旧居图片,让人对水江红色遗址厚重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

   水江红色遗址汇编出版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8年,水江红色遗址有7处被列入江西省保护名录。2020年,有3条红色标语被评为一类(国家级),3条被评为二类(省级)。

   2020年7月,由彭发生主持编写的《水江红色故事》出版。至此,他倾尽心血挖掘、整理水江红色文化资源的“三部曲”顺利完成。

   这些红色遗址和红色文化深厚的历史价值,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

   走遍水江每一个红色的原点,搜寻水江红色文化的一处处遗迹,为宜春红色文化擦亮底色,增加成色,这就是一位老人朴素的心愿。(辛冬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