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大城市生活回村当“新农人” 他在稻下播种“兴农梦”

2022-09-30 16:43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 张心觉)“这么好的大米,咋就不好卖?咱能不能把这好东西让大家都尝到?”跟着父亲穿梭在金黄色的稻田间,听见父亲捧着颗粒饱满的稻穗喃喃自语,在外闯荡多年的陈刚心里一酸,“我要回家种地,让村里的好大米卖上好价钱。”而立之年,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已小有成就的陈刚回到家乡——哈尔滨市双城区单城镇政久村,成为一名“新农人”。

 

陈刚在稻田里查看水稻今年长势。刘释诚 摄

  回归初心地,“乡村比城市更需要我” 

  “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回来,因为家乡更需要我。”1985年出生的陈刚,从小就与黑土地打交道,跟着父亲在稻田里春种秋收,直到19岁,他考上了西安的大学。

  同许多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陈刚毕业后选择留在西安,开起房屋中介连锁店,还开了一家家政公司,就在他事业小有成就时,父亲的一句话触动了他。

  每年国庆节前后,是水稻收割的季节,陈刚会回到政久村看望父母,他陪着父亲到稻田里看水稻的长势,感受丰收的喜悦。“咱们家这么好的大米,就是卖不上价钱,太可惜了。”每次看到年迈的父亲望着家里金黄色稻田感慨,陈刚心里都不是滋味。2016年,他下定决心:回家种地,解开父亲的心结。

  陈刚父亲是村里的种稻能手,加上与五常大米同纬度、同一水源地的优势,政久村种出的大米品质很高,可是销售一直不太理想。“我在城里打拼多年,有销售经验,为啥就不能用在建设家乡上呢?”于是,陈刚踏上返乡路。

  他知道,家乡更需要他这样的有文化、有见识、有闯劲的年轻人。

 

陈刚介绍合作社水稻种植情况。刘释诚 摄

  搭建致富桥,“合作社+电商”让政久大米“走出去” 

  回到村里,陈刚立即“招人”,他给中学同学打电话:“我回家创业了,你能不能帮我一把?”同样大学毕业,在城里有工作的同学在他的劝说下,辞掉工作来到政久村,跟他一起种水稻、卖大米,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好帮手。

  接手父亲创办的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后,陈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工水稻。“直接卖水稻利润太低,我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做包装、做品牌、做有机认证。”陈刚说。

  他先后注册“淼谷”、“老赵广”、“陈季马车”等商标品牌,同时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合作,一方面选择优良的稻种,一方面科学种植增加产量。在合作社鼎盛时期,种植水稻3800余亩,其中有机水稻1000亩,年产2300吨。

 

陈刚开拓线上销售平台。受访者供图

  为做好大米销售,陈刚响应“互联网+”战略,参与到县域电商经济发展中,入驻双城区电商产业园,经过“孵化”和学习,开辟多个线上销售平台,打造“互联网+电商”的产业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实施“产品溯源”,提升品牌价值,解决大米“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问题。

  同时,陈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参加各大展会,推介家乡大米,与客户签约,稳定线下销售渠道,为合作社打开更广阔的销路。

  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过去的300平方米简易厂房发展为集办公区、展示区、加工区、化验室和仓储库房为一体的占7000余平方米的规模化基地,政久村的大米也成为当地知名的优质农业品牌。

  终于,陈刚让政久村的大米卖上好价钱。

 

陈刚在稻田里查看水稻情况。刘释诚 摄

  耕种“智慧田”,让更多的乡亲种好地卖好粮 

  这几年,在借力合作社和电商渠道的探索中,陈刚意识到,发展乡村经济不能光有一腔热诚,还需要不断为乡亲种好地卖好粮探出更多的“智慧路”,耕种“智慧田”。

  有了这样的想法,陈刚开始付诸实践。去年夏天,天气持续高温,为做好水稻瘟病防控工作,陈刚与当地农技中心沟通,为政久村的14000亩水田提供免费无人机作业,排除稻瘟病的风险,直接为村民直接节省资金40余万元。

  同样是在去年,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实训基地”,免费为村民提供各种农作物从种植到网络销售的全方位的培训。“去年我们培训了300多人,效果不错,今年我们计划培训500人,让更多的村民种好地卖好粮。”陈刚说。

  “下一步,我准备对玉米、大米等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建立食品厂,打造属于政久村的食品品牌,这样能增加粮食的附加值,也能让更多的村民留下来,大家一起挣钱,把政久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陈刚说。

  “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反哺养育自己的黑土地。”作为双城区青联委员,陈刚同样收获了黑土地的“回报”,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百优保供先锋”“哈尔滨市新一代创业人”“新型职业农民”“劳动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像陈刚一样的年轻人,带着知识、技术、资源和视野回到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顶梁柱”和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农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与勇气,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同样可以大展拳脚,贡献青春力量。”陈刚说。(记者 张心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