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青石、古老门楼、小溪潺潺、沃野千里、青山远黛……从落后的薄弱村蜕变为业兴、景美、民风淳的治理强村,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硖石村始终坚持将党建引领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治理动力,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乡村产业变强了,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生活幸福了,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
抓组织强功能 筑牢振兴“主心骨”
在村党支部书记黄长生的记忆里,违建临建、垃圾遍地现象逐渐消失,村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文化素质也提高了。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村里无论发生大小事,党员干部先上。
“全村48名党员,只要有困难,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列。”黄长生说,新冠疫苗刚开始接种时,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开展拆临拆违时,涉及200余户,拆迁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党员干部深入排查、耐心宣讲、带头拆迁;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时,党员干部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带头在街巷、水沟、农户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等地打扫……
为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社会治理效能,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中心,通过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增强为民服务情怀。同时,健全由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把村级重要事务纳入“四议两公开”决策范围,探索推行“村民说事”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着力打造“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格局。
抓产业促发展 夯实振兴“硬基础”
每天早上,村民吴秋玉做好饭,就步行来到工厂上班。“村里建起了大工厂,给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吴秋玉说道。
吴秋玉口中的大工厂,是该村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之举。硖石村耕地面积3012.5亩,林地面积 12799.2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村民们只能在土地上“靠天吃饭”,缺少支柱产业,发展较为艰难。
穷则思变。2021年,该村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和林业资源,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入2家企业,同时,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2座,发展设施农业蔬菜茭白220亩、竹荪菇80亩、南丰蜜橘600余亩、白莲650余亩、制种800余亩等5大种植基地,打造集体经济发展强引擎,带动该村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8万元。
“今年,我们还将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流转农田山林,力争村集体经济再创新高。此外,在民生项目上,推动河道两边护堤建设、王板桥村小组道路硬化以及全村污水处理建设完工。”对于未来发展,黄长生信心满满。
抓宣传强治理 打好振兴“组合拳”
每逢春节,村里搭起戏台,村民围坐在一起看戏;临近节假日,村民在祠堂聆听宣讲,你一言我一语谈变化……近年来,硖石村推进文明创建和法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色增量。
该村以“树家风、育新人”为主题,开展家庭文明创建评比、庭院美化评比等活动,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引导村民弃恶扬善,进一步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准;修建洪氏宗祠作为文化活动场地,收集历史上的家谱、家风、家训、家教典范进行宣讲,同时开展送戏下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该村始终坚持主动作为、预防为主,成立综治联防巡逻队不定期进行入户走访,预防并协调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解决居民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排查该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深入推进平安农村建设;悬挂安全生产的公益性广告标语,提高村民的安全生产生活意识,推动文明创建、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党建凝聚向心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全村党员干部形成强大合力,组织带领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乡村振兴的理想在火热的实践中映照现实,迸发出空前的活力。(本报记者 李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