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攻克难题 他们是岗位上的“双子星”

2024-12-15 13:08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老汪,快看一下,这一组数据咋对不上呢?” 

  “别急,老孟,让我瞧瞧……” 

  “这个问题之前好像没有见过;噢,对啦!是不是没有把不合格的数量剔出去;你看看,把这一减不是正好对上了。” 

  在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卷烟厂物流分中心的工作现场,像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他们一问一答、配合默契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对话的主人公是来自汉中卷烟厂物流分中心的两位高级技师——汪晓飞和孟令杰,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工作相通,由于经常一起“干活”,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双子星”。 

汪晓飞与孟令杰检修AGV安全继电器。瞿杰 摄 

  术业专攻意气扬 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 

  汪晓飞是物流分中心的技术组组长、物流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是厂里的“技术大拿”。自被工厂聘任为技师以来,创新项目申报、物流精益管理等创新工作便落在他的肩头。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时,他带着团队成员扎根工作现场,仅牌号的扫描模拟实验就超过了500次。为了确定扫码模块的最优位置,他和团队成员一次次挪动装置,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反复测验,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扫码器品牌。这只是汪晓飞精益求精、认真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工作的19年来,汪晓飞参与物流设备改造课题数项、编写20余篇TPM,这些课题成果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为工厂的高效运转注入了创新动力。 

  和汪晓飞一样,孟令杰也是物流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尽管已经是物流分中心维修班的班长,但他对待工作依然像“小白”认真谨慎。在他看来,设备运转的第一现场就是他的战场,保障正常生产工作是他的职责。 

  2021年,汉中卷烟厂物流分中心出现堆垛机报警停机频繁问题,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为了破解这一困局,作为技师的孟令杰开启了“超长待机”模式,他带领团队成员认真观察堆垛机运行情况,仔细分析码垛不齐和晃动、胶带粘贴不牢等问题,常常蹲守在设备边上分析研究十几个小时……经过10个月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了物流高空设备在线感知系统,首次将红外光通讯和数字识别技术应用到堆垛机操作系统,解决了堆垛机报警停机频繁问题。该系统投入使用后运行效率提高了0.12个百分点,每年为企业减少损失30余万元。 

  默契配合并肩前行 用实力成为汉烟“双子星” 

  2005年,汪晓飞和孟令杰从学校毕业,成为汉中卷烟厂的新员工,两人的“缘分之旅”就此开启。同为老乡的他们,迅速变得熟络起来,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汪晓飞和孟令杰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但却有着几乎相同的工作履历——从制丝车间到卷包车间,再到现在的物流分中心。对此,他们戏称“是缘分总将两人系在一起。” 

  “我们俩工作这么多年总是能默契配合,是最好的搭档!”说起两人“双子星”的关系,汪晓飞总是很开心。“我的工作经常在现场和设备打交道,能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时候我就回去找晓飞探讨,看能否创新地解决问题。”而在孟令杰日常工作中,“找晓飞”更是常有的事情。 

  汪晓飞内向沉稳,行事缜密,不放过任何微小瑕疵;孟令杰外向开朗,不拘小节,总能以开阔的视角打破常规思维。也正是如此,他们在相处中总能找到平衡点:孟令杰在工作中易疏忽的细小问题汪晓飞总能帮他发现,而汪晓飞在研究遇到瓶颈时,孟令杰也总能提出建议。多年的共事经验也让他们常常“一拍即合”,一旦有了工作上的新想法,两人便会分头行动。汪晓飞负责项目申报、课题设计,孟令杰则负责具体推进、项目落实,合理的分工协作总能收获1+1>2的效果。 

  “独木难成林,只有大家一起进步,团队才能走得更远。”汪晓飞说道。他和孟令杰作为物流分中心创新工作室的骨干,还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对年轻同事碰到的难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物流工作。 

  在汪晓飞和孟令杰的带领下,汉中卷烟厂物流分中心创新工作室成员牵头的创新课题《成品入库防差错自检装置的研制》获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二等奖、陕西省质量技术协会一等奖;他们的多项研究成果等也获得工厂的相关奖项。(靳孜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