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张亚云 见习记者 张瑶)三月的古城西安,春风拂过雁塔晨钟,也催发着现代化建设的盎然生机。3月25日至3月27日,西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与会代表围绕科技创新、医疗康养、对外开放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助力绘制高质量发展的“西安新图景”。
创新驱动:科技与产业共舞,点燃发展新引擎
2024年,西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5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9.3%,技术合同成交额4500亿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0项、居全国第二。新建和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知识产权“双示范”城市……一系列举措的背后,彰显了西安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努力。
企业是巩固好传统产业发展的“基本盘”,也是投资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盘”以及布局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盘”。据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工业投资集团任矿介绍,所在企业正在筹划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并借此机会深度投入工业智能产业。
目前西安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产业基金投资服务,统筹实施制造业新型技改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9万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本次两会上,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尉军耀提出了关于加大创新人才支持力度的建议,“希望在人才支持方面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他说。
民生为本:枝叶总关情,让幸福触手可及
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西安市全面完成教育、交通出行、医疗服务等10个方面30件为民实事,让群众获得感“可感可及”。三级甲等医院10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7个卫星医院建成,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200项以上,这些都让“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成为现实。
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董事长李莉说,作为医学检验行业里的一名工作者,自己切身体会到,通过检验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基层乡镇卫生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逐步提升。“不管从医保的相关数据,还是从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数,我们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看病。”
2024年,西安市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建成三级养老服务设施90个、养老床位数达到6.8万张,高陵、周至老年助餐工作入选全国老龄社会建设创新案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冯居秦希望为西安养老服务献上一份属于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康养技术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康养行业,助力实现从‘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转变。”
开放引领:古道换新轨,枢纽联通世界
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985列、增长25.1%,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稳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让香料产业的国际化探索也有了新的可能。
在本次两会上,西安市人大代表、陕西穆堂香调味食品公司穆占伟建议设立“国际食品认证服务中心”,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依托中欧班列开通调味品专列,建设海外仓,助力更多“西安味道”走向世界。
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西安的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校长卢山冰建议,在自贸试验区、高校、创新园区等开放国际互联网接入,助力西安成为国际化创新高地和国际交往中心,增强西安国际开放性与竞争力。
潮起东方千帆竞,风鹏正举万里航。据悉,2025年,西安将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聚焦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以更大力度激发内需潜能、更大力度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建设等11项重点工作,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