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格桑”周末小课堂活动。学校供图
9月15日,中南民族大学新生开学第一天,校园内秋阳正好。该校研究生毕业生刘相特意从北京赶回武汉,迎接两位特殊的新生——曾经支教时带过的学生拉巴曲珍和多吉朗杰。他们从西藏山南来到“江城”武汉,赴一场跨越山河的“山水”之约。
2020年,作为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相来到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当时尽管面临着环境陌生、生活习惯、语言障碍等种种挑战,他的教学热情始终未减。
重逢时刻,多吉朗杰和拉巴曲珍为刘相献上了象征着祝福的哈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情在此刻有了最生动的具象表达。见到许久未见的老师,两人不禁感叹道:“老师,你的变化好大!”支教期间,作为生物老师的刘相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在听到一向生物成绩薄弱的拉巴曲珍说在老师的影响下,爱上了生物,选择了药学专业时,刘相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不仅是学业方面,支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吉朗杰说:“因为刘老师当时经常教我们拍照,所以我也特别向往摄影,希望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美好。”
“看到他们从青藏高原来到中南民大,我觉得特别有缘分。五年前,我作为即将出征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见证了新生措吉与曾经支教老师的温暖瞬间,如今我也成了这样故事的参与者。”刘相感慨道。
开学第一天,刘相带着两位同学参观校园。波光粼粼的南湖、书香满溢的双子塔、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民族学博物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刘相给拉巴曲珍和多吉朗杰介绍着有关民大的一切——在双子塔哪层赏日最美、食堂哪个窗口最好吃、最适合自习的角落是哪里……只是这次不再是坐在山南市某个教室里的畅想,而是在南湖边真切地感叹;不再是师生之间的讲授与倾听,而是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平凡而又幸福的分享。
在刘相看来,支教的意义远不只传授知识,更在于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认为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比起讲台上讲课的老师,我们扮演的更像是‘启迪者’的角色。当我们做的一件点滴小事改变了他们的成长轨迹时,自己也会备受鼓舞。”
分别时,刘相对两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期许:“希望多吉和曲珍可以在大学找到兴趣爱好,不断沉淀自我,走出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另一位支教老师杨花也送上祝福:“希望两位同学在大学这个新的篇章中不断突破,在中南民大这个‘宝藏大学’里找准人生方向,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拉巴曲珍和多吉朗杰表示,大学期间会努力学习,未来回到西藏建设家乡。“在中南民大学有所成后我想回到家乡,为家乡的能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多吉朗杰眼中满是憧憬。
据悉,中南民族大学自2012年起组织研究生支教团以来,已累计选派近两百名成员赴广西三江、广西德保、西藏山南、湖北恩施、贵州铜仁、云南大理、新疆塔城等地持续开展支教工作。许多像刘相一样的志愿者,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正在悄然绽放,结出累累硕果。
山水有相逢,教育无边界。从西藏山南到湖北武汉,从青藏高原到南湖之滨,这段跨越五年的师生情缘,不仅见证了教育的力量,更诠释了爱的循环与传递。在中南民族大学,这段佳话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刘思懿 林金铭 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