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淮南市寿县小甸镇吕圩村的稻田已经被盛夏的暑气包裹,蝉鸣在杨树林里扯着嗓子较劲。返乡“新农人”孟庆都踩着发烫的田埂钻进农机棚,他蹲在植保无人机旁,手指在遥控器上飞快按动,屏幕上的飞行轨迹像条银线,在绿油油的稻浪上勾勒出精准的轮廓。
“小孟,又琢磨你的‘铁家伙’呢?”淮南市烟草专卖局驻村第一书记程翅翔拄着拐杖路过,朝着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打招呼。“程书记,这玩意儿喷药快得很,一亩地三分钟,比二十个人干活还匀净!”
谁能想到,两年前的孟庆都还是个连手扶拖拉机都分不清挡位的“门外汉”。2023年秋天,在外打工的孟庆都返回村里,正赶上淮南市局驻村工作队推广“智慧农业”。程翅翔在村部开动员会,指着墙上的农机图片问谁愿意试试,满屋子的乡亲都低着头,只有孟庆都举了手。
“当时我爹差点没把我腿打断。”孟庆都挠着后脑勺笑,“他说我放着城里的舒坦日子不过,回来遭这份罪。”第一天学开手扶拖拉机,他把田埂犁得像锯齿,机器还陷进了泥里。驻村工作队请来的农技员在田埂上叉着腰喊:“小孟,你这不是耕地,是给土地挠痒痒!”
那天傍晚,孟庆都蹲在田埂上对着说明书啃到天黑。程翅翔悄悄在他身后放了碗热汤:“‘新农人’不是蛮干,得懂技术、会琢磨。”这句话他记在了心里。接下来的半个月,他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练,裤脚磨破了三条,手上的茧子厚得能刮火柴,终于能让拖拉机在田里走得笔直。
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孟庆都像块海绵,见啥学啥。去年夏天学飞无人机时更热闹,全村人都跑到晒谷场看热闹。他第一次操作时,无人机“噌”地窜到槐树上挂了彩,电池狠狠地摔在地上。围观的婶子们吓得捂嘴,他却咧着嘴笑:“没事没事,就当给机器做个‘自由落体实验’!”
这话逗乐了在场的人,也让乡亲们看出了他的韧劲。随后,驻村工作队帮他联系了县农机站的技术员来手把手教。三个月后,孟庆都不仅能熟练操控无人机,还琢磨出“低空匀喷”技术,农药用量省了三成,水稻产量反倒增了五分之一。
孟庆都不仅自己搞种植,还主动承担了村里的大量农活。他给自己定下最实在的规矩:优先帮留守老人先干活,收费比市场价低两成。“这背后是村里给予的补贴支持,让我有底气给乡亲们让利。”在淮南市局的帮扶下,吕圩村的农田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新修的灌溉水渠纵横交错,抽水机站随时待命,再也不用担心天旱缺水。程书记常说:“我们驻村工作队就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只要你们想干、肯干,我们就全力支持。”
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色,风吹过稻穗,沙沙声里混着远处合作社厂房传来的机器轰鸣,像一首属于新农人的田园交响曲。孟庆都站在田埂上,身后是各式各样的农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庄稼,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他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镜头里的田野泛着温暖的光泽。他发了条朋友圈:“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这根‘金扁担’,咱得挑稳了!”屏幕的光映在他笑盈盈的脸上,也映着这片正孕育希望的土地。(王灿 刘欣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