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烟区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充分挖掘烟叶产业基础优势,吸引资源聚集和人才聚集,并积极推广种植新模式,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绘就一派乡村全面振兴好“丰”景。
产业兴旺,绘就多元发展“全景图”
(胡家坪村成片烟田)
走进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胡家坪村,但见沿着山势栽种的成片烟田,一株株挺拔的“黄金叶”在青山的掩映下漫山尽熟,舒展的叶片随风摆动,形成了连片绿色的海洋。
趁着连日来的晴好天气,当地村民天不亮就打着电筒穿行于烟田间,他们用食指和中指托住叶背主茎相连处,大拇指干净利落的按压拧下,一片完整的烟叶就被采摘下来,紧接着打包、装车一气呵成。随后,这些烟叶会被统一运送到附近的烘烤工厂进行分类、装炕、烘烤。
“我今年种了140亩烟,估计产量在37000斤左右,如果按照去年的价格来算的话,有接近70万元的收入。”烟农老祝说道。
三官寺土家族乡沿溹水河而建,四面环山,海拔气候适宜,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突出,依托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品牌辐射效应,旅游休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烟叶产业曾一度沉寂。为此,当地政府制定烟叶产业五年发展计划,通过组织各村委加快土地流转、开发荒地、引进高质量烟农、实行政策补贴等多种形式,大力支持烟叶产业发展。仅两年时间,三官寺乡就开发烟叶种植新村5个,新增面积600余亩。
“我去年第一年种烟,每亩大概有2000元的纯收入,今年我积累了生产经验,有信心肯定比去年卖得更好。”烟农陈明笑道。
随着烟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三官寺乡太华山村牵头成立了烟叶产业村集体经济,引入“村集体+基地+烟农”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帮助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带领烟叶产业向好发展。
三官寺土家族乡副乡长唐愈恒表示:“我们乡镇有得天独厚的烟叶种植环境优势,要利用现有资源推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延长产业链,写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下一步,慈利县各产烟乡镇将通过“烤烟+N”的发展模式,多点试验、循序渐进,着力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引擎,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引才聚智,绘就内生驱动“多彩图”
(烟农在烘烤工厂劳作)
盛夏时节,江垭镇莲坪村烤房群内,村民们正手脚麻利的将鲜烟进行分类装炕,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风机的阵阵轰鸣,忙碌的烟农与散落的阳光交织,构成了一幅人勤丰收的夏日画卷。
“我们这里是低海拔烟区,现在基本已接近尾声,整个烤烟生产周期不到五个月,从经济性来算,跟其他农作物比起来性价比很高。”莲坪村烟农老胡说道。
老胡原本在外靠着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日常开销,后来看中江垭镇莲坪村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小气候优势,投入大量资金,租下120亩田地用于烤烟种植。
“早就想种烟,以前是怕自己没有技术,怕成本投入后“打水漂”,所以一直在观望中。成为烟农后,第一件事就是抓紧时间学习种植技术,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在烟叶技术员的引导下,老胡积极参与各类烟农技术培训,经常主动性的寻找问题、提出问题。作为新农人,他把学习到的精准种植理念运用到了大田生产中,从开沟沥水到整地开箱、从精准施肥到绿色防控,从科学打顶到成熟采收,从鲜烟分类到烟叶调制,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全力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化烟叶种植基地。此外,老胡还与莲坪村的其他烟农共同合作打造了种植、生产、采摘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乘着“新农人计划”的东风,慈利县各乡镇积极鼓励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解决实际困难,探索出一条以烤烟种植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链。
“将“新农人”培育成“兴农人”,打造一支懂种烟、“慧”种烟的技术骨干队伍,一直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为此我们也为烟农提供了“金叶夜校”培训平台,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制作了各类关键核心技术指南,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潜力的烟农,成为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慈利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道。
截至目前,慈利县新增烟农500余人,其中不乏大学生、退伍军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他们不但下得了地,学得了知识,还能积极拥抱互联网,发挥“头雁”作用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增收致富,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里沃野披锦绣,“农”墨重彩绘新图。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潜力无限,烤烟发展大有可为。未来,慈利县烟区将强化创新驱动作用,走出一条“品质+品牌”的绿色现代烤烟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事业汇入澎湃动力。(申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