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仰曾 终身为国兴矿业

2012-02-22 13:36 来源:互联网

  吴仰曾(1861年-1939年),原名仲泰,字述三,广东四会县四会镇东门人。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岁的吴仰曾成为清廷第一批派遣的公费留美幼童。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矿冶学院攻读,尚未毕业便因清政府召回而回国。
  回国后进入开平矿务局。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再赴英国学习矿冶,4年后毕业于伦敦皇家矿业学院。此后,吴仰曾先后在墨西哥、瑞典、西班牙等国办理矿务。
  再次回国后,吴仰曾成为矿冶工程师。他先后在热河、南京附近的矿区工作,并曾经赴浙江勘查矿藏。后来他在开平矿务局工作多年,任该局帮办、副局长兼主任验矿师。开平煤矿沦为英资公司后,吴仍任要职。后吴仰曾转任鸡鸣山煤矿总办、分省补用直隶庚山道。民国建立后,他曾任国民政府工矿厅工程师。退休后,他又在天津、汉口等地兴办实业。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矿冶事业、并为之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我们玩的所有的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当自行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学校第一个买它的是曾(吴仰曾)。
  ——出自中国留美幼童的中学同学,耶鲁大学教授菲尔浦斯《自传》一书
  文/本刊记者 刘之昆
  在美国人面前露脸
  清早的阳光照着大洋彼岸一处宁静的港湾,海鸥纷飞,海水波光粼粼,码头的空地上,一群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正在那里整队操练。另一侧,九名同样来自中国、身着同样服色运动装的留学青年,正在全神贯注地打棒球。
  场地被他们用白色粉笔划出了一些圆圈圈和一些弧线。他们三三两两地站在那里,其中一个人握着一个皮质的小球,不断摇晃着上身,向对面运着气。此人正是被誉为大学校队“第一投手”的吴仰曾。
  吴仰曾的对面,一个头上戴着保护面罩的青年双手紧握着一根三尺多长的奇形粗木棒,不时挥来挥去,做着准备动作。他后面不到一步远,另一个小伙子蹲在地上,一只戴着厚皮手套的手向前伸着,随时准备用手去接住吴仰曾投过来的球。
  “吴仰曾,你还愣着干什么,太阳都要晒屁股了!”那戴着面罩的青年已经不耐烦了。正说着,只见对面吴仰曾的身体漂亮地打了半个旋儿,一点征兆都没有,那皮球转眼飞到了手握木棒的青年眼前,他奋力将木棒挥出——却击了个空,球已从他眼前飞过,被蹲在地上的青年接住了。
  “唉!”戴面罩青年将手中的木棒垂了下来,无可奈何嘀咕道,“没有人接得住你的球。美国人不行,咱自己人也不行的。有时候我真怀疑你施了魔法。谁也看不到你出球的手法。”


  吴仰曾得意地笑了,“让你看见我怎么出的球,我这第一投手还要不要做啦?!”
  的确,这批由大清国官方首次派出的留学生们,不仅在学习方面出类拔萃,在体育、文学、绘画等只要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所有事物中,都表现出比美国人还要强的接受能力。
  这给当时的美国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其中,这群中国幼童的中学同学,后来在耶鲁大学任教的菲尔浦斯教授,在其《自传》一书中,专门写有名为《中国同学》的一个章节,对吴仰曾他们有具体而生动地描述—— 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如果辫子松了,那可是给对手一个太强的诱惑。我们玩的所有的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当自行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学校第一个买它的是曾(吴仰曾)。我现在仿佛还可以看到,他骑着这奇怪的家伙在山路上走。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我们玩橄榄球选人分队时,聪(邓士聪)一定是首选。因为他又矮又壮,身材天生接近地球,跑动起来像只小猎犬,躲闪的功夫又像只猫。如果说邓在速度和风度上占优势,那么康(康赓龄)则是力量型选手。他身材健壮,脸上永远挂着善意的微笑,他可以穿越四五个美国同学的封锁,闯过目标线。在棒球场上,曾(吴仰曾)是最佳投手,他投的球几乎没有能被击中的可能……
  吴仰曾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在1872年到达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市,与蔡绍基、梁敦彦、黄开甲一起住在大卫巴特拉家,他们同在哈特福德公立中学上学。这时在这所中学入学的留美幼童共有30人, 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吴仰曾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各方面突出,而且人品优良,兴趣广泛,很快赢得他的美国房东一家人的喜爱,在相处的岁月中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高中毕业后的吴仰曾到纽约进入哥大矿业学院。1881年,吴仰曾同所有留美幼童一起被召回国。吴仰曾他们特地到哈特福德市,与那里的美国朋友依依惜别,房东巴特拉的女儿玛丽巴特拉为此专门给吴仰曾的妈妈写了一封信,对吴仰曾写满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 
  “吴夫人: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时候,你一定会引以为荣的。在他留学美国的漫长岁月里,他和我们一家人共处,现在我们已经难舍难分了。不论在学业、在品行方面你的孩子一直努力上进,我们坚信他必将成长为一个有用的公民去为他的祖国服务。” 

  从开平开始的矿业生涯
  1881年,吴仰曾及其他6名回国的“留美幼童”一起被分配到开平矿务局的路矿学堂继续学习。除吴仰曾外,另6个人是——邝荣光(第一批幼童,曾就读拉法叶学院)、陈荣贵(第一批幼童,曾就读哈特福德公立高中)、陆锡贵(第二批幼童,曾就读哈特福德公立高中)、唐国安(第二批幼童,曾就读耶鲁大学)、梁普照(第二批幼童,曾就读北安普敦公立高中)、邝景扬(第三批幼童,曾就读麻省理工学院),这一批曾乘坐火车横穿美国大陆、日后将成为中国矿业创始者的年轻人,开始与开平矿务、也是近代中国的矿务一起同命运,共成长。
  开平矿务局是1876年开始,由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指派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筹办的。当年10月至11月间,唐廷枢带领聘请的英人矿师马立师到开平一带勘察矿务,发现开平以西20里,乔家屯一带土法开采的煤比别处煤品更高,满地皆是。第二年,经将当地煤块进行煤质化验后,证明可与英国上等之煤相比,其成色与之相仿,采办很有把握。为此,唐廷枢向李鸿章正式提出开采和筹办方案。是年9月15日(光绪三年八月九日),李鸿章批准唐廷枢筹办开平矿务局。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就改为官督商办。1878年7月,开平矿务局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个用机械开凿、西法开采的矿井。虽然在开平矿筹建的前后,中国从南到北的广大疆域广建煤矿。先后有台湾基隆煤矿、安徽池州矿、湖北荆门矿、山东峄县矿、广西贺县矿、徐州峄煤铁矿、湖北大冶王三石煤矿、马鞍山煤矿等。但这些煤矿无论是官办、官商合办还是官督商办的企业,大都归于失败。只有开平煤矿的发展蒸蒸日上,堪称新式煤矿(今开滦煤矿)的代表。因而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佳矿”。
  吴仰曾他们来到开平煤矿时,矿务局诞生仅不过三年,整个矿务正是一片生机。七名同学在矿务局创设的路矿学堂进行短暂的学习培训后,一起被分配到唐山煤矿工作。很快,成为中国人自己管理煤矿的主要技术核心。不久,他们还一起亲眼目睹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那正是他们回国后的第二年。由于开平矿务局起步顺利,产量日增,靠人拉肩扛已远远不能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矿务局决定自己修建一条铁路。然而当时的中国,朝中许多当权者无不视铁路和火车为洋人“怪物”,几经波折,好不容易得到朝廷恩准,一条长约11公里的运煤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终告完成。但由于朝廷明令禁止使用机车,唐胥铁路竣工后居然只能以驴马牵引运煤车,被人戏称“马车铁路”。直到詹天佑来到天津,机车才终于代替了驴马。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而这个新时代的开启,正是有包括吴仰曾、詹天佑等在内的这批留美幼童共同助推形成的。


  1886年,由李鸿章亲自安排,已在开平矿务局技术岗位上显露才华的吴仰曾,被送往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院深造。这是他第二次负笈远游。吴仰曾心中深知,再度出国留学,显而易见绝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代表着整个国家。积弱贫穷的祖国,实在太需要各方面的开发建设人才,以尽快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他身上,不正是肩负着这样沉重的使命吗?

  无心插柳的特殊贡献
  吴仰增兴趣广泛,精通数理化,善于积累各方面知识,这是与他同时代的所有同学、同事所公认的。也正由为这个特长,在他的个人生涯中,除了通晓采矿工艺,为近代中国矿务事业的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外,他还在一个不经意的领域内,无意中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这就是把发端于西方的现代摄影技术方法和理论系统地引入了中国。
  在开平矿务局工作期间,吴仰曾因工作需要,经常携带照相机去热河、东北等地查矿找矿,摄录矿品资源以及现场实景,为开发矿业提供真实的图片资料。当年,照相机在中国绝对是个新鲜玩意,知之者甚少,这让他萌生一个想法,为了推广和普及摄影技术,向我国摄影爱好者传授实用的摄影知识,应设法以己所长,多方介绍和普及照相的技艺和器材。
  1906年,吴仰增在工作之余,抽空在唐山译著了两卷《照相新编》,上卷分段详述各种照相器材的性能,以及拍照、冲洗、印放诸法,下卷则分段专讲怎样修底片、修像片,和修各种景物的方法。他把译著好的原稿请书法高手,用蝇头小楷毛笔字逐页缮写工整,然后线装成册供人传阅。
  吴仰增自己“出版”的这个有关摄影的手抄本,无疑在当时是大受欢迎的,它究竟流传范围多大,自然无从统计,但直到现在有人居然还能见到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的一个手抄本,实属难得。该手抄本无插图,卷首有署名陈昭常所写的一篇“序”介绍作者,说他(吴仰增)对“格致之学,可谓极深研几,殚究本末”。称赞他编写的照相新书“取精用宏,深浅毕贯”,是研究摄影术的良好读物。
  吴仰曾译著的《照相新编》,直到1907年秋才有机会正式铅印出版。现还能见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征集到的一个铅印精装本(稍有残缺),与手抄线装本比较,铅印本内容又有所充实,首先是上下两卷均增印了不少插图,其次是增加“补编”5页,介绍夜间焰火摄影、焰光纸的用法,以及新法冲洗软片罐等新材料新工具。最后附录作者在唐山用英文写的一篇“自序”,指出“本书的一部分是从阿布尼上尉的《摄影入门》和《简明摄影》上摘译来的”,其余部分则是“本人二十年来摄影实践的记述”。此书的定稿出版,得到“上海美华书馆的麦克莫托什先生的修改帮助”。吴仰曾在“自序”中还告诉读者要正确摄影和学习摄影,“当人们对摄影艺术有了较多的了解,继而发生兴趣之后,就能知道它是一种愉快的和有益的学业”。
  由此可见,接受过西方先进科技系统教育的吴仰曾,已经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影响和带动近代中国的科技进步与知识传播了。

  终生服务兴矿业
  1890年,吴仰曾又从英国学成毕业回国。对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身处洋务运动方兴未艾、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经济命脉、而朝廷保守势力多方掣肘不甘退出历史舞台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自然成为各方争夺、多处承担重任的重要人选。数年间,他先后任热河银矿总工程师,后在南京附近的煤矿和铜矿任矿务局长;在南京任上,还奉盛宣怀之命,到湖北全面负责勘查武穴及大冶龙角山银矿,同时还负责勘测浙江省矿产。身兼熟职的吴仰曾,乐此不疲,风尘仆仆地奔走各地,为查矿、找矿和办矿而尽心尽力。
  仔细考察,不难发现,近代中国的地质学,并非直接来自古代丰富的地质知识,而是在引进、传播西方新兴地质科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侵入中国,许多外国人在中国修铁路、开矿山、设工厂、办航运,随着这些实业的兴办,外国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勘查也接踵而至。外国人在中国的地质调查,一方面为中国积累了最初的地质资料;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中国矿产资源被他人掌控的尴尬局面。所以,随着洋务运动的重心由军事逐渐转移到民用方面,以吴仰曾为代表的这些在美国和西方研修过矿冶专业的幼童此时正好大显身手。在时代提供的历史大舞台上,这些留美幼童风云际会,产生了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其中尤以吴仰曾、邝炳光和邝荣光最为著名。他们曾积极参予许多省份煤矿的勘探与开采,并尝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初步的理论知识,为中国矿冶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清政府后来还因此授予吴仰曾、邝荣光为“工科进士”。
  1899年,吴仰曾再次回到开平矿务局,任该局帮办、副局长和主任验矿师。开平是他作为留美幼童回国后的人生起步的地方,亦是他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和心血奉献其中的地方。


  在拥有当时中国最大煤矿的开平矿务局,1900年前全为中国人所管理,其技术核心就是以吴仰曾为首的七名留美学生。在管理和开发开平矿务的同时,吴仰曾及他的几位同学还分别主持开发了东自东北地区、西到甘肃各省的矿产宝藏。这些丰富的实践促使吴仰曾不断著书立说,撰写了大量调查报告,报告通过总结全国各地查勘矿产资源情况,提出了许多结合国情、土洋并举开采矿产的真知灼见,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当时的矿冶勘探和生产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900年,中国大地一片混乱,这年相继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让开平矿务局遭到一场劫难。大乱面前,一介书生的吴仰曾表现出勇敢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欧籍员工闻风逃命纷纷撤退后,他却挺身而出,在矿务局组织起一支“自卫队”日夜巡逻保护矿区。结果,还真有一队俄军士兵斜刺里杀来,欲要占领矿山。吴仰曾义不容辞带着自卫队出面阻拦,双方形成对恃。吴仰曾代表矿务局与俄军军官交涉讲理,不仅拒不退让,还义正词严地指斥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那俄军军官恼羞成怒,竟用马鞭抽打吴仰曾的脸部, 吴忍辱负重,坚决不屈,最终粉碎了俄军欲侵占我国矿产的图谋,保证了天津等邻近地区的煤炭供应不致中断。
  后来开平煤矿命运多舛,列强或强行、或以阴谋相继介入矿务,一度被英资收购,几经改组,变成为“中国工矿公司”,这些对于吴仰曾来说,自然是无力回天没法改变的事,然而,无论开平矿务性质如何更改,吴仰曾在开平矿务中的技术地位却仍然未变,即便是沦为英资公司,即便是后来曾任美国总统的大名鼎鼎的胡佛来到开平,担任了“总经理”,吴仰曾仍然得以继续工作,在工程管理和技术岗位上照样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各方对他的重视程度。
  吴仰曾坚持工作到1920年才退休。从1881年起,他为近代中国的矿业服务40余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中国矿业,不愧是中国矿业出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