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搭上了青年人的高速超音飞机,或者说我跟青年人一起做梦。即使老了,我投一点资,我分享了青年人的青春。
——徐小平
2011年11月近半个月,徐小平走遍了美国东部各大高校。这一次,他的身份是真格基金创始人
文/本刊记者 骆瀚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按我国的劳动法规定还有几年就要退休、原本可以带着“中国第一人生规划师”这一盛誉的财富安享余生的徐小平,正式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份工作:职业天使投资人。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新的值得去攀登的高峰而陶醉,更为自己能有份儿亲手揭开未来十年中国青年人创新创业的宏大时代篇章而激动。这个决断对他个人也是一种解脱:自己在新东方的辉煌终于成了过往,而五年近2千万美元的投入,换回了一家参与投资的企业在美国上市,多家有了二期三期投资,进入上市倒计时,近百家企业多半活得生机勃勃,总市值超过20亿美元。
这个成绩坚定了徐小平的信心:为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创业梦想,继续拼搏。
这一“拼”还有一个可以想见的结果:一路走来,留学咨询师、就业咨询师、人生规划师带给他的青年导师的“尊严感”终于不用断档,再加上“天使投资人”的头衔,就是自己人生中一曲有着完整章节的帮助青年人求学、就业、创业的“青年中国狂想曲”。让人迷惑不解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学音乐出身的、好为人师的徐小平何以能为人师?1996年以来,数以千万计的新东方学员和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留学生为什么对他的讲演和书籍如获至宝,超过360万的微博粉丝为什么对他的创业“微语录”转发不停?
发现真实的梦想
与理想的错位一直是徐小平40岁以前的心病。22岁时徐小平被提前招生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录取,但就是和谭盾、叶小刚这些当时就崭露头角的音乐才子们“没有化学反应”。上学第一天去图书馆看《小说月报》,他悔恨的是“我怎么没上北大中文系”,所以大三大四期间,自发去北大听了两学期严家炎和钱理群的现代文学,“我毕业后主动要求去了北大,因为我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但这精神家园究竟该怎么表述,徐小平直到1988年离开北京去留学前也没有想清楚。
后来徐小平和妻子辗转到了加拿大拿到硕士学历,又要找工作照顾妻小。从理想的天堂落入凡间,从传统的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变为端盘子挣钱的艰苦留学生,他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真正想要独立的个体,“原来人生需要专门有段时间用来赚钱”。1994年,徐小平曾经向最好的朋友借款20万人民币回国创业做一家唱片公司,唱片录制时他已经在憧憬有钱后的生活。即使极度渴望金钱,这个故事的蓝本仍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创业尝试。失败后他只好再度回到加拿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一群人。任何人都不会拒绝金钱,只是有人拒绝赚钱的过程。”徐小平说。失意的留学生活让他真正认清了自己理想的真面目,真正的人格的独立,首先是经济的独立与自由。
为孩子们找到精神坐标
就在徐小平日渐成熟的当口,已经把新东方的大旗扯起来的俞敏洪,带着一身锐气来到加拿大寻找盟友,与徐小平一拍即合。“1996年回来的时候,一开始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赚钱谋生。做着做着,他和俞敏洪、王强他们一起,从中国青年人身上看到了那种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往前走。这时候,新东方对我来说,成为我想去为它服务一生、贡献一生的事业。”徐小平就用俞敏洪借给他的4500块钱,买了两个办公桌,开始他的咨询事业,“签证、留学、移民各种讲座我一个星期做十几次,一天约谈几十名万般迷惑的学生”……但当时还住在俞敏洪家里的他却乐此不疲,把白天吃饭的剩菜当夜宵,吃完回办公室加班,困了就直接睡在地板上。而俞敏洪介绍徐小平的开场白是“这是徐小平,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徐小平的心。“在新东方,我不是一个最会讲课的人,不是一个最懂英语的人,我要做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传统的统教统分的教育,让孩子们在现实的留学、就业甚至是婚恋问题前手足无措,成百上千万的学生要通过新东方走向外面的世界,徐小平要为他们和校园外更多迷茫却力争向上的孩子们,在精神上也找到坐标。于是在后来的15年中,他始终紧贴着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提出或参会策划的许多口号,如:让学生预支自信的“中国机会论”,鼓励留学生回国的“彩虹计划”,提倡理性留学的“反对留学无意识”,反对学历崇拜的“就业中心论”……最终新东方成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大讲堂,徐小平的一系列著作成了中国几代大学生眺望海外教育的最佳跳板,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第一所在海外上市的民办教育机构所需要的文化内涵——“新东方精神”。
走在北京的许多场所,常常有人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你的观点改变了我的人生”……这让他备感欣慰:“留学、教育、就业这些事情,是人生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在这些问题上发表了诸多见解,后来再看,这些观点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得起相信我的青年人。”
新东方十年,徐小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咨询为学员提供免费增值服务。这种工作在2006年新东方上市前达到巅峰,书都出了好多本,包括《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邮箱里的灯光》、《图穷对话录》等等。终于有一天,老生常谈让徐小平开始厌恶自己。
徐小平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2006年以前,自己接触和提供咨询帮助的年轻人多是“有理想、有才华,但非常迷茫”,以后来找他的年轻人,突然多数变成了“有才华有追求,但他们不迷茫,他们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他们想创业”。是时代变了,还是自己要变了?习惯于主动出击的徐小平感觉自己必须要找到新的方向了。
2011年11月,“真格基金”在哈佛举办的“首届真格创业大赛”(前排左6为徐小平)
让梦想在创业的时代延伸
想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徐小平的视野,持有新东方10%股份的徐小平在新东方上市后已经颇有余财。年轻人“来一个我就喜欢一个,来一个我就兴奋一个,来一个我就投资一个”。最终,徐小平完全摆脱了事业“巅峰”后遗症,“我还是为自己骄傲——我没有被成功淹没,没有被金钱迷失方向。我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以一个失业汉的饥饿,以一颗失落的心灵,在50岁的‘高龄’重新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并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因为自身多思考少管理的“成功经验”,徐小平在投资中往往更看重年轻人的信念而不是技巧。他不感兴趣的人,“我还没听半小时,脑袋就冰凉,”而感兴趣的,徐小平会主动教这个创业者如何回答问题,如何把自己的商业战略讲清楚,甚至还答应对方帮助引荐其他投资人,谈话可能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凌晨。“管的少,投的快,投的松”是徐小平自我总结的投资三大特点。只要谈的徐小平头脑发热,很多项目都会立刻拍板。“头脑发热”是他的投资圣条。“徐小平的大脑是什么?是非凡的大脑。我就是能感染别人的人,如果别人能让我头晕,在精神层面都打动我,他的思维、语言肯定不可多得,是个人才,值得投。”
另辟蹊径一定要经历痛苦。再有“非凡大脑”的徐小平,也有经历投资学徒期。在开始的几年中,他投了大小四十多个项目,成功率并不高,自己的血汗钱就这样流失,也非常心痛。常常是每到春节,立誓不再做投资成了他的保留节目。但过完春节,他又耐不住寂寞偷偷试水。毕竟没有一个成功项目,他也不好对外宣称是个天使投资人,但他一直在坚持。2010年8月至今,徐小平都异常忙碌,他赴美国名校进行巡回创业演讲,每到一地,甚至会慷慨地邀请留学生吃一顿价值上千美元的海鲜大餐。2011年5月,他还邀请100多位留学生回国参加创业论坛,全程负担他们的五星级酒店食宿和往返美国的双飞机票。
“中国最精英的一群孩子成了我的客人,真让我激动,让我感动。”徐小平说,自己就是要让这些创业者提前感受一下什么是成功的幸福感。
局势很快明朗,2011年1月,他创立了真格基金,正式成为一名职业天使投资人,现在他的投资名单上有兰亭集势、世纪佳缘、聚美优品、深圳赛龙……
他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海外招揽人才了,无论是八所常春藤盟校的巡回创业演讲,在哈佛举办创业大赛,还是作为麻省理工中国创业与创新论坛的嘉宾,在2011年11月近半个月的时间,徐小平走遍了美国东部各大高校。然而这一次,面对众多从新东方教室里走出的留学生精英,徐小平的身份是真格基金(Zhen Fund)的创始人。
徐小平的演讲对海外留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除了新东方人缘好,国内有无穷无尽的机会是主要因素。徐小平觉得,中国的环境已经足够好,好到其他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他对创业者的要求是:“必须要有一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心理。绝非试一试的心态。”看到昔日接受咨询的学生们已经成长、成熟,徐小平倍感兴奋:“没有比创造财富,创造事业更刺激的事情了。”“所以天使投资成了我的事业:它能唤醒我被成功麻痹的神经,被财富窒息的热情。”谈起投资,徐小平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
去年年底,徐小平又为自己的基金完成了3000万美元的二次融资,徐小平说,“这些钱投资完我们会再考虑融资。但我会一直做‘天使’绝不改变方向。”也许对他而言,广泛地栽种梦想比什么都重要。对于自己“只种不收,只投不管”、倍受创业者欢迎的风格,徐小平的解释是“硅谷流行一句话,创业者第一笔资金,即天使资金,来源一般是三个F:Family、Friends and Fools。家人、友人和傻人。Fools,并非是真正的‘傻’,而是指那些傻乐观和傻信赖的人。”他的这种观点,更多也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年他在加拿大留学毕业后,靠着朋友吴妙林和姜毅军资助的十万和三万人民币,完成了生平第一次独立创业,这次创业以完败告终,但徐小平终身难忘,形容为“他们傻和爱”。
新的舞台有新朋友,当下中国,投资界名人有熊晓鸽、沈南鹏,企业界精英有马云、李彦宏,自己的领域也有薛蛮子、雷军等资深人士,徐小平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带着资本观念的提供商。假如说我过去曾以我的观念参与创建了新东方,今后我的观念,加上一点投资资本,将在创业领域继续推动中国的青年事业”,“我搭上了青年人的高速超音飞机,或者说我跟青年人一起做梦。即使老了,我投一点资,我分享了青年人的青春。”
在徐小平看来,鼓励青年人创业与所谓的“忽悠创业”完全是两回事。“创业是一种人生选择,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育价值。创业教育,并不是仅仅向人们展示创业成功的辉煌,而是要让人们了解创业的理念、真相、方法和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创业是可以教的吗?可以!这在西方已经是必修课,中国才刚刚开始。更何况我过去帮学生求学求职,现在帮助青年创新创业,都是帮助年轻人的事业,本质是一样的。”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有希望,就看其草根,看每个最弱势、最没有社会关系的人,能不能凭自己的努力登上社会高层、获得成功。所以,我呼吁创业者,要谨慎进入那种需要政府特批、官方敏感的项目,而大力投入政府鼓励提倡的产业,尤其要注重团队、合作、协力。新东方创业史,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最主要靠的是团队的力量,而决没有任何政府的特殊照顾。”
作为从新东方走出来的投资人,他希望他投资的企业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成长,他谱写的青年中国狂想曲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长久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