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党委全面落实学校“人才引领、学科筑峰、创新驱动、文化赋能”四大战略,深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铸魂工程、强基工程、熔炼工程、清风工程、同心工程”五大工程,将党建与业务一体谋划、贯通融合、协同落实,扎实奏好支部建设、内涵发展、科研组织、教师成长、人才培养“五部曲”,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显著提升。
建强基层支部堡垒,定好“主题曲”
学院聚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在党支部补选工作中,推荐由“双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将相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划分到一个党支部,切实增强各党支部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力量向最小单元延伸,激活组织工作“红细胞”。
学院党委进一步优化党支部架构,依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平台,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师生联合党支部。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各环节之中,实现教与学紧密结合,党建与业务相互贯通。师生联合党支部融合共建,为师生建立起在课堂外的紧密联系,形成教学相长良性循环,有效发挥了教师党员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的引领作用。支部两名学生党员应邀参加第27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分别作了题为《多模态学习分析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研究》和《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热点、现状探析》的报告。
学院党委创新推行“行动支部一线工作法”,把所辖7个党支部建在教学科研、重点项目、攻坚任务、作用发挥等一线上,学院党委在各领域“搭台”、支部党员在第一线“唱戏”,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激活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红色引擎”。
提升内涵发展质量,跳好“圆舞曲”
按照《鲁东大学教师教育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文件要求,进一步探索实施高效协同、灵活开放、更有利于初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推动构建高水平初等教育体系,更好服务引领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经过半年的努力,学院初步构建以培养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为核心目标,以建成区域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创新策源地为发展方向的师范教育发展新格局。
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本科硕士培养贯通、职前职后贯通、理论实践贯通、校内校外贯通、线上线下贯通的综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乡村教育强镇筑基计划、未来教育研究等方面工作。目前,学院已经建立由高校策划引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协调、中小幼实践提升和教育科技公司研发支持的“四方联动、四维协同、四位一体”有序运行模式,以团队行动研究对接初等教育改革,及时把现实的教学情境引入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有力的支撑了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在全校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学院积极组织骨干教师赴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及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学习交流,围绕基础教育区域协作达成共识,有效推动校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下一步,学院将细化双方合作内容和举措,进一步提升学院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切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内涵式高质量的具体成效。
健全有组织科研机制,弹好“交响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最根本的在于人才。学院基于自身条件和基础,通过“优化组合、转型化合”,凝练特色、集聚优势、集中力量、精准发力,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及职业建构研究团队、“学习分析与未来教育”泰山学者团队、教育评价科研创新团队和一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团队,依托教授团队以点带面构建有组织科研良好生态。
上述四个科研团队成立后,学院整体科研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累累硕果。1人成功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通过有组织科研,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从“无组织”引导向“有组织”,从“无序”引导向“有序”,从“碎片化”引导向“整体”,不仅构建起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也成为构建区域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探索出科研组织范式由外延走向内涵、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枪匹马”走向“纵队集团”的发展新路径。
助力教师成长发展,吹好“协奏曲”
学院持续深化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全方位、全协同、全覆盖、全过程”的教师发展体系,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双提升,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强化师德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学院将师德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师德师风、职业素养与专业成长、教师形象塑造等方面,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师德典型领航,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树立青年教师的正确价值观。
着力技能提升,夯实教学科研之本。学院聘任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为兼职教授,定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强化名师引领。通过专题培训、专项培养、专门服务等途径,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适应工作要求、掌握工作技能。学院积极搭建青年教师科研“蓄水池”,提供优质条件和平台保障,营造有利于团队创新、学科交叉、平台开放和成果共享的环境。同时,通过对新进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养、资深教授“传帮带”、每周“磨课”等工作,全力提升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抓实人才培养体系,唱好“进行曲”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尊重学生志趣爱好和自身优势,在保证基本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推进学科模块化课程设置,在通识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两主一辅多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中:“两主”为主修基础教育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为必修课程;“一辅”为辅修基础教育英语、科学和道德与法制三个学科其中之一的课程模块;“多能”是指选择美术、音乐、舞蹈等具有多种教学能力的课程模块,充分构建起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全方位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2023年7月,在第十一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学院共获得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
以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学院初步建立“动态、定期、多元”评价机制,“动态”是指根据国家、省、学校的规范性文件调整而动态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多元”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要广泛采纳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打造“多方参与、多元评价、多维互动”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实现从偏重考虑学校内部的专业自足向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现实需求的转变。
围绕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学院逐步完善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追踪反馈机制,每年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多角度掌握其职业发展情况及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汇总毕业生对专业建设的建议,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党委继续强责任、促落实,找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结合点、关键点、突破点,主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进位,将各领域党建工作抓实、抓牢、抓细,践行党建工作全域化、活动载体精品化、服务项目最优化的创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琳)
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倾情奏好“五部曲” 谱写党建“新乐章”
2023-08-09 11:39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