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除夕夜在岗习惯了”

2016-02-15 10:58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采编人员研究版面设计。

  □本报 赵新乐 文/摄

  “再仔细核对一下‘年’字是不是有这样的写法,或者拍个图片发给书法专家询问一下是否可用……”当时钟指向2月8日零点的时候,《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正在电脑前与大家商讨一则公益广告中的“年”字的写法是否规范。

  2月7日,农历乙未年除夕。这天晚上,灯火映照下的北京城显得格外喜庆,有一簇灯光如往常的每一个夜晚,依然明亮——在位于北京珠市口东大街5号的光明日报社,有一群人正在为第二天正常出版的报纸前后忙碌。

  “为了更好地展现节日气氛,明天出版的报纸全部围绕‘新春’展开。光明社论、央视春晚综述、新春走基层见闻,以及各地对于春晚的反应……”当晚值班副总编辑李春林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这已经是他连续7次在除夕夜值班。看稿、审样、签版……每一项平日里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在那天晚上似乎都被附上了“年”的气息,但在李春林看来,却是“习惯了”。

  “习惯了”这3个字也是在当晚值班编辑口中听到的最多的词。

  总编室值班主任徐丹鹿主要是协助值班领导协调当日的版面和稿件,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对大量“涌入”的稿件进行筛选。在报社的20多年中,几乎每年春节他都要值班,即便只算除夕晚上值班,少说也有6年。“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只要报纸正常出版,这个岗位就得有人在。酸甜苦辣自然会有,但我们很多人都是主动请缨的。”

  徐丹鹿口中的主动请缨者就包括当晚三版编辑张广芝,这个在报社工作了近20年的老同志把全家团圆的机会让给了更多需要回家的外地同事。她说,尽管当天晚上的稿子会来得晚,压力也比平时大一些,但能和大家热热闹闹地一起过除夕,也是一种特别的感受。

  像徐丹鹿、张广芝这样在报社工作多年的还有要闻版主编张淼。自2004年入职,其间除了生宝宝那年缺席,有11年的除夕她都在岗位上。“每一个节日期间还在工作的人确实是放弃了陪家人的时间,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在张淼看来,就如同徐丹鹿所言,只要出报,这个岗位就一定要有人在。与家人在外地的同事相比,他们至少可以拥有短暂的相聚时间。

  看到,在当晚值班的人员当中,也有很多年轻的面孔,“80后”陈茵、“90后”高昱远。去年刚刚从武汉大学社会学毕业进入报社的高昱远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对于除夕在岗,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也有不一样的感受。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得到更多的锻炼,也希望为其他同事提供更多的便利。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和我们平日上班一样。”处理完版面的相关事宜,何东平像以往每年一样都会到各个有人员值守的部门招呼大家吃夜宵,美编、校对、网站同事以及保卫人员无一落下。

  “一幅蓝图正在铺展,一种动力强劲迸放,一种情怀始终牵挂,一种视野宽广深邃……”当央视春晚的结束语响起,厨房的大厨们也为大家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在光明日报社,这是传统项目。不能与家人过团圆年,能和平日一起战斗的同事共守岁,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窗外的鞭炮声渐稀,热闹渐去,很多人依旧在工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