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春山 金琰
俗话说,有多少种物体就有多少种特殊的情结。每个人都会对一些物体有特殊的偏好和喜爱,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恋物癖”。如白居易的诗句“人皆有一癖,我癖在书章”,他非常喜爱看书;又如宗爸童年时的红色小木箱,装有其最喜欢的小人书、画片和玩具。
小木箱被藏在床下,是宗爸的一个小秘密,不愿被打扰也不愿被发现。只有他独自一人时才会打开去把玩、欣赏,每次打开时都有一种愉快、兴奋、舒服的感觉。直到恋爱后,小箱子才被依依不舍地丢掉。这似乎是一个转折,从此告别童年,告别一个人的时代。但后来宗爸发现,即使有了家庭,仍然需要一个独立的箱子,只装属于自己的东西,好像那个小木箱又回来了。
其实很多孩子在童年时代都有这样那样的癖好,比如有些孩子对自己盖过的小被子、毛巾被、睡过的枕头迷恋,有些孩子对抱过的毛绒玩具、玩过的汽车模型迷恋,这些东西孩子们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有些人甚至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都要把它带在身上,成为自己的一种寄托,一种安抚。
许多人一直到了成年都没有放弃这些癖好,或者将童年的小心思变成了一些其他的癖好。比较寻常的,如一个男孩上大学要离开家乡住校了,他就从家里带一两样东西到学校,放到自己床头,一直放到学期结束才把它丢掉,回家后再带来新的东西放到床头。不太寻常的,如异装癖,男性在没人的时候穿上女性的内衣去欣赏自己,满足他的特殊偏好,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女性的丝袜和内衣来闻一闻,满足他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等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很重要原因就是恋物人对父爱母爱不足的焦虑,是孩童时期缺乏关爱的表现,孩子的安全感、秩序感与归属感低,不论寻常的还是非寻常的恋物。其实就是“妈妈感”,被恋之物代表着妈妈,妈妈的味道、妈妈的身体、妈妈带给孩子的那种安心、温暖、愉悦的感觉。因此这些物件也就变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有的时候会跟这些物件说话,跟它一起游戏,跟它一起睡觉,享受着这个物件带来的一种快乐。很好地弥补了缺少父母关爱而引发的孩子的孤独感。
所以,面对恋物的孩子,父母应该好好的觉察自己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父母在孩子们童年的时候要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身体的接触,多一些关爱。和孩子们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捉迷藏、玩游戏、过家家、亲子阅读等等;还要陪孩子释放他内心积压的负面感受,允许孩子的宣泄。
另外,一旦发现孩子们真的有些特殊的恋物倾向时,切忌不要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强制剥夺,也不要过于紧张。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寻找它产生的原因,然后多给一些关爱和陪伴,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孩子。
其实说到底,有恋就好,有恋就有深情,有恋就有寄托。人如果到了生无可恋的地步,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了。梁启超先生也曾说过,“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因此就让我们恋起来吧,不伤害他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