欻嘎拉哈,大人和孩子玩得都很开心。本组摄影 刘连宇
长春晚报记者 刘连宇
7月29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一楼的社教活动室变得喧嚣起来,20多位成年人和孩子们聚在这里,不时传出啪啦啪啦的声响、加油声,还有一个孩子哭着走出活动室。原来,这里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欻嘎拉哈【注:欻(chuā)本是象声词,口语中变成动词,而且音也有了变化,变成(chuǎ)】比赛,那位哭着走出活动室的小朋友,是因为练不会欻嘎拉哈急哭的。
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的嘎拉哈故事多
9时许,参加比赛的孩子和家长来到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他们都是该博物馆系列民族风情活动的长期参加者。在比赛之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大家进行了科普。“嘎拉哈”是满族语言直译,是膝盖骨的意思,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以及野狍子等身上也有。欻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发明的,不分男女老幼都可参加“欻嘎拉哈”活动。
关于嘎拉哈曾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儿子金兀术从小任性淘气,阿骨打决定让金兀术到松花江畔的深山老林中学艺。金兀术路遇仙人,指点他如果能追上一只狍子,取来它的嘎拉哈,他就能成为最灵巧的人;如果射死一头野猪,并取来它的嘎拉哈,就能成为最勇敢的人;如果扎死一头熊,并取来它的嘎拉哈,就可以成为天底下最有力气的人。后来金兀术做到了,并且真如仙人所说,具有了超凡的能力。女真人(满族的先人)各家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把各种嘎拉哈收集起来,让他们朝上扔着玩,后来就演变成了欻嘎拉哈,并传播开来。
欻嘎拉哈游戏的流行,还因为过去东北农村有讲究,女孩儿正月里不许动针线,于是就兴起了在屋里炕上玩嘎拉哈的游戏。因为过去逢年能杀得起猪的人家很少,所以家里拥有嘎拉哈的数量也能折射出这家的经济生活水平。孩子们之间常常送给对方几个嘎拉哈以表示友好。随着时代的变迁,嘎拉哈正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
欻嘎拉哈大人和孩子玩法不一样
活动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欻嘎拉哈的玩法。嘎拉哈共有4个面,分别是“坑儿”、“背儿”、“轮儿”、“针儿”,欻嘎拉哈多以4个为一副,并配有一个口袋。欻嘎拉哈有两种传统玩法,第一种玩法是,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口袋并抓起4个嘎拉哈抛在桌上,单手抛起口袋,在口袋落下前捡起桌上的嘎拉哈并接住口袋。先从一个嘎拉哈捡起,每次捡起数量增加一个,直至同时成功捡取4个嘎拉哈即为完成游戏,用时最少者获胜。第二种玩法比较复杂,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口袋并抓起4个嘎拉哈抛在桌上,向上抛起口袋快速将其中不是“坑儿”朝上的嘎拉哈摆成“坑儿”朝上并同时接住落下的口袋,每次抛口袋至少要摆成功一个“坑儿”,直到都摆成“坑儿”朝上之后,再向上抛起口袋后快速抓起4个嘎拉哈并同时接住落下的口袋。接着重复上述过程分别将4个嘎拉哈都摆成“背儿”、“轮儿”和“针儿”即为完成游戏,用时最少者获胜。以往博物馆组织的比赛都是孩子们参加,本次比赛也让家长们参与。
有孩子练着练着急哭了
为了让大家快速熟悉欻嘎拉哈的玩法,工作人员先让参赛的家长和孩子们组织练习。很快小小的社教活动室就热闹起来,孩子的欢笑声,嘎拉哈掉地上的声音,家长的笑声此起彼伏,其间还出现了两个小插曲。一个孩子看着别的孩子练得特别好,而自己却玩不明白急哭了。另一个小插曲是有个小朋友用力过猛把手指磕破了,幸好博物馆准备了碘伏和创可贴,小小的伤痛没有影响孩子玩游戏的兴趣。
今年58岁的李女士带着孙子来参加欻嘎拉哈比赛,她说:“我小的时候常玩这种游戏,现在住在城市里,玩嘎拉哈的少了,我有10多年没见到有人玩嘎拉哈了。”经过了半个小时的练习比赛正式开始,经过两轮比赛,富锦小学史敬千小朋友的母亲获得成年组第一名,来自东方广场小学的侯宇轩获得儿童组第一名。有两位小朋友在练习中表现得非常好,但在比赛中却不是那么突出,见到别人夺冠了,这两位小朋友有点儿不服气:“回家我就让爸妈多弄几个嘎拉哈在家练,等以后再参加比赛时,我一定能赢。”
挖掘正在遗失的民族民俗游戏
据了解,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自2016年开始,就开始举办“体验民族风情,传承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一年多来,该博物馆发掘了正在遗失的民族民俗游戏,通过征集市民参与比赛的方式,向市民宣传传统文化。这种正在遗失的老民俗特别多,如满族除了29日举办的欻嘎拉哈以外,还有珍珠球、吊老鹞、撞拐等,东北别的民族类似的民俗特色游戏也很多,该博物馆将通过挖掘与整理,继续通过“体验民族风情,传承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体验这些民族民俗特色游戏,使之通过宣传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