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折卷翻 一纸化万物(工匠绝活)

2017-08-12 05:12 来源:人民日报

  【绝活看点】刘通,80后现代折纸艺术家,中国赠加蓬共和国国礼“青花瓶”的创作者,曾带领团队折叠出一件长7.833米、高4.064米的白色纸犀牛,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北京通州区宋庄镇60艺术区,“折纸达人”刘通(上图)的工作室仿佛一个小型的折纸艺术精品展——高光精致的青花瓶、嶙峋沧桑的枯木、优雅挺拔的黑脸琵鹭、狰狞可怖的“异形”生物……各种作品抽象中不失细节,各具情态。

  从2006年偶然产生好奇,到如今不断地潜心钻研,企业管理和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刘通,沉浸现代折纸艺术已有11年。

  “人们看到的折纸动作,其实只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最后一步,更耗时间精力的部分是之前的反复设计、试验。”刘通指着工作室里最显眼的一件作品说,“比如,这个北部白犀牛,单纯折出来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但从2015年产生灵感、设计,到2016年作品完成,足足花了一年多时间。”

  这个长约3.75米、高约1.6米的白色纸犀牛,与现实中的北白犀大小几乎一致,看起来如真犀牛般敦厚稳重;或现或隐的各式折痕,不仅区分了犀牛的各个部位,还模拟出几分肌肉的走向和皮肤的质感。

  这还不是刘通折出的最大的北部白犀牛。刘通告诉记者,他曾专门从澳大利亚运来一张边长14米、重约100公斤的方形纸,在10个人的协作下折叠出一只长7.833米、高4.064米的巨型北部白犀牛,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那么大的一件作品,前期需要在纸上做多少测量、标记和剪切?”

  刘通笑着纠正记者的误区:“现代折纸通常是以一张正方形纸为基础,不经任何裁剪和拼贴,只是折叠、留痕。其中需要大量运用数学原理的计算,但很少有测量。”

  “折纸是一门分配的艺术,永远是在单位‘1’的限制里创作。”说着,刘通将一张边长40厘米左右的白纸铺在工作台上,左手压住纸的左侧,右手拎起一角与对面一角重叠好,卷折、层折、中折,对齐、压平、翻转……普普通通一张纸在刘通的指尖下仿佛有了生命力,不多时,一只微缩版的北白犀已逐渐成形。

  “一开始步骤要在脑海中多过几遍,画折痕图作参考,复杂的还要用电脑软件来验证其可行性。”刘通说。

  作品大小不同,对折叠设计的要求也不同。折了一会儿,刘通要进行“谷峰转换”,也就是把凹进去的“谷线”折痕变成凸出来的“峰线”折痕,手指一顶就可实现。“但如果是近200平方米的大纸,就需要有人爬到纸的下面操作,里面白茫茫什么都看不清,另有人在外面沿着折痕敲,里面的人一点点顶起敲击处。”刘通在纸上比划着说,除此以外,误差的预判、纸张搬运中的折损,都是大型作品制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刘通是先从头到尾把犀牛的大体轮廓折出来,再从尾到头把各部分的细节处理好,其中头部,尤其一对耳朵和两只不同大小的犀角,是占纸比例较大、折叠动作较复杂的“重头戏”。他先折好了体积较大的前犀角,然后将纸张几度反折,使立起的纸角恰好落在眼部的位置上,成为后犀角。

  “这是一个不断细化、优化的过程。”刘通说,“有的方法比较‘吃纸’,有的则相对薄一些,这对纸张的使用比例和最后的造型呈现,都会产生影响。折纸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有很强的逻辑性。”

  刘通的作品色彩各异,质感亦各有不同。记者用手轻扯工作室里巨形纸犀牛的尾部,竟毫无普通纸的生脆,反而如皮革般结实。

  “有的纸里需要加长纤维,提高韧性;有的纸胶含量很高,更容易定型;还有的里面会有一层金属,抵消纸本身的回弹力。”刘通给记者看了几个纸张小样的册子,每个册子里约300个小样,单是白色就有几十种,色号、质感、厚度各不相同。“这些纸都是经过森林管理委员会国际认证的环保纸张。根据作品想要呈现的效果,我们有时要先对纸进行加工,其中最复杂的纸至少由金属、云龙纸、牛皮纸等5层压合而成。”

  刘通说,折纸对他来说更像是沟通世界的载体。比如,北部白犀牛的设计灵感就源于一则“世界上仅剩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的新闻,于是他通过折纸巡展,呼吁更多人关注环保。“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从复杂回归到简单,把技巧隐藏在作品内部,以折纸的方式呼吁人们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本版信箱: rmrbyw6b@163.com

  欢迎垂注并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