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民间绝技锔瓷工艺的 清早期博古纹帽筒

2018-01-02 09:10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宋先生收藏的清早期博古纹帽筒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张秋焱

  委托人:宋先生

  说起帽筒,很多人并不熟悉,这种瓷器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初始,帽筒用于置放帽子;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帽筒以制作工艺、制式、绘画等,饱含了我国一个半世纪的民风民俗,成为雅俗共赏的古董瓷器之一。我这里有两件瓷器,是一对清代帽筒,其中一个是破损后修复的,另一个是完好的,但在它们两者之间,我更喜欢修复过的那个。因为瓷器修复所使用的锔瓷工艺也是现在几乎失传的绝活了,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

  品鉴专家:张宝舰(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专家鉴评: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窑是把官帽放在一个圆形类似香熏的上面,这是帽筒最初的雏形。筒状帽筒出现的时期大体为乾隆晚期左右,随着工艺的简化最终形成圆柱形无孔帽筒。如果参照帽筒这一器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此帽筒应属清代早期帽筒。帽筒为传统样制,直口、筒腹,口略大于底,中空,外壁上端饰双线边纹两道,两道边纹间斜划网格纹,筒壁饰有上下相交错的海棠花式镂孔,这是为了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同时也可用于熏香除臭。委托人这件瓷器是一件博古纹瓷器,博古纹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将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叫做“博古”,寓意清雅高洁。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制瓷业发展史和深厚的瓷文化,而锔瓷是伴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发展而诞生的,是中国瓷文化的一部分,世人所知的“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既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锔碗匠先用绳子固定碎片,再在接痕两侧的钻眼部位,抵紧钻杆,来回拉动小弓,然后将锔钉嵌进钉眼,仔细锤实敲紧,最后涂上糯米浆和骨胶。价格依据锔钉的材质、大小而定,黄铜的比铁的贵,大的比小的贵。由于锔钉是从器物的外壁嵌进去的,同时又不穿透内壁,所以碗内不见钉痕,盛汤盛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