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七一系列庆典中的天安门广场和鸟巢“躲”雨,气象部门派出预报“最强阵容”

2021-07-08 19:36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7月1日上午,避开北京汛期的大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顺利举行。6月28日晚上,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的焰火如期绽放,效果卓然。在这背后,有一群气象专家,试图逐小时的跟大自然“对话”,在“阴晴不定”中寻找规律。

  “最强阵容”预报专班集结

  6月底、7月初,北京通常已经进入汛期,冷涡天气影响北京,易出现高温、连续多日雷阵雨,并伴有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天气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形象地说。

  以往国庆、阅兵等大型活动均在9月或10月举行,北京主汛期已过,而且只需要保障一个地点。但是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是六七月多变的汛期天气,还需要同时关注天安门、国家体育场两个地点的局地天气,时间紧凑、地点不同,预报要精确到小时,更要满足焰火燃放等特定需求,预报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一个由北京市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在京部队、科研院所及民航部门的35位预报专家联合组建 “最强阵容”预报专班应运而生。

  4月26日,天安门地区观测设备建设工作启动。叶芳璐/摄

  为了两场活动的预报,他们做出了一本手册

  为了这两场活动的预报,从2020年11月开始,预报专班查找搜集了近20年天安门地区“7.1”前后高影响天气类型、天气背景概念模型、预报难点进行分析。尤其针对2010年至2020年每年的6月20日至7月5日,进行了历史176天逐日天气分析统计,凝练典型天气系统和预报关键点。

  预报专班还实地踏勘天安门、鸟巢观测环境,发现观测站周围下垫面植被条件好,周围绿树环绕,所测实况尤其是风力和温度和天安门广场、鸟巢内部有一些差异。经过实地探访,专家们对服务地点气象要素特点做到了心中有数。比如,白天广场会更晴晒、风力较大;夜间温度下降更快等。

  还有一些非常规气象预报也给预报专班提出了挑战。针对避免出席活动人员因高温而中暑的需求,专班对不同材质坐席的温度进行了观测,比如钢、铝、塑料等,还对不同分区域的体感温度进行记录。为保障鸟巢顶部烟花燃放以及节目威亚空中表演的安全,专班还提供了不同高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实况和预报服务;根据天安门地区飞机飞行表演需求,提供了能见度、云底高度、云量等预报服务。

  6月8日,北京市气候中心会商研判庆祝大会期间天气气候趋势。叶芳璐/摄

  6月10日,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台会商研判天安门地区第一次预演天气情况。叶芳璐/摄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说,一般天气预报报的温度是百叶箱的温度,但是大型活动的保障中要考虑的因素更细致。比如晴天早上九十点的时候,大部分地区温度并没有很高,但是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很热,因为广场上缺乏遮挡,很晒。再比如,当气温30℃的时候,塑料座椅表面的温度就可能达到将近50℃。

  一本庆祝活动气象保障预报技术手册由此产生。这里记录了这群气象专家半年多的“攻关”成果。

  不过,大自然的复杂多变不可小觑。为了一个具体的预报细节,首席预报员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也时有发生。连续作战30多个小时更是常有的事。即便不是自己当班,预报专班的成员也没法真正放下工作,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和预报准确度。

  现场保障,幸不辱命

  5月8日起,预报团队连续两个月针对天安门、鸟巢进行0-10天、10-20天天气预报实训,并与天气实况对比检验,积累实战经验。

  赵玮是天安门地区驻场开展气象保障工作的气象专家之一。在现场,他们一边要向各部门解读最新天气预报,一边要实时收集、对接、反馈各单位新产生的需求。

  回顾6场现场保障活动,鸟巢文艺演出的3次现场保障时间分别是6月22日、25日和28日。 22日白天晴晒、气温高,演出阶段阵风较明显;25日北京地区出现雷电、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演出因雷雨和大风暂停半个多小时; 28日存在分散性雷阵雨的风险,且气温高、湿度大,体感闷热。

  天安门庆祝大会的3次现场保障时间分别是6月12日、26日和7月1日。12日天安门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26日出现小阵雨;30日-1日庆祝大会期间天气尤其复杂,30日夜间雷阵雨、1日上午零星阵雨、1日下午雷雨大风。

  “演练和活动期间均出现了强对流天气,而强对流天气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赵玮直接在现场面对着大自然,检验预报成果。

  庆祝大会期间,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在附近开展现场气象观测服务。叶芳璐/摄

  庆祝活动指挥中心有一块大屏幕,现场气象信息会实时投屏,直观地向指挥部展示天气实况可演变趋势。遇突发天气时,考验的就是赵玮等现场保障人员的临近预报能力,他们需要提供分钟级的预报服务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每一次现场保障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6月28日文艺演出前半段鸟巢的风力较小,且以东南风为主,气象服务人员及时向焰火指挥部提示“风力小,湿度大,对烟雾扩散相对不利,风力为东南风,需关注烟雾向西面主席台扩散的风险”,此后每10分钟向相关负责人提供鸟巢冠顶风向、风力和相对湿度情况。在紧张的预报工作保障下,烟火顺利燃放,全国人民共享了烟火和表演相互辉映的美妙瞬间。

  赵玮回忆,天安门广场的庆祝大会正式活动的气象服务现场保障是从6月30日8时开始至7月1日20时结束,期间经历3次降水。6月30日夜间是庆祝大会的准备时段,气象专家在现场及时报告:“雷阵雨将于20时30分开始,21时结束,降雨量在10毫米以内,伴有6级以上大风,风大雨急,雷电过程明显,需要防雨防雷。”指挥部立即调度各个部门进行防范措施,20时33分雷阵雨如约而至,21时3分降水戛然而止。本次降雨结束后,赵玮等人立即向现场保障部门上报夜间不会再有降水,可以继续开展准备工作。

  拼搏了大半年,终于迎来了7月1日上午。庆祝活动前期北京西部地区有降雨云团快速移动,和“大本营智囊团”的气象专班会商后,专家们做出9时左右天安门将有零星阵雨、雨量不超过0.1毫米、持续时间不足10分钟、不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的判断。

  活动顺利举行,赵玮的任务还没有结束。7月1日下午庆祝大会撤场阶段,天安门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天气。为保障撤场活动的顺利以及现场数万名工人的安全,气象专家对7月1日下午雷雨过程做出了精准临近预报,在两个回波带中寻找降水空当,“抢出”作业时间,保障后期撤场工作的顺利进行。

  直到活动结束,所有人员安全顺利撤场,赵玮的工作才算正式结束。“幸不辱命。”赵玮说。

  接下来,大自然对气象专家的考验还在继续。他们将带着庆祝活动中积累的手册和经验,迎接北京主汛期的考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预报,保障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月28日文艺演出期间,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将环境气象应急观测车驶入现场,实时开展现场气象观测。图为出发前,环境气象中心检查设备车辆情况。叶芳璐 /摄

作者: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