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高蕾)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京召开。会上,广东省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运动员陈敏仪分享了她的故事,展现了她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坚韧与拼搏,以及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高蕾 摄
陈敏仪是一名轮椅射箭运动员,曾参加过东京、巴黎两届残奥会,夺得4枚金牌,并两次打破残奥会纪录。她深知,这些成绩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更是国家和人民给予她的力量。
广东省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运动员陈敏仪。受访者供图
1990年,陈敏仪出生于东莞市石龙镇的一个残疾人家庭,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是残疾人。因先天性疾病,她出生后不久也被诊断为双腿残疾,只能依靠轮椅出行。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家人的坚强乐观一直感染着她。陈敏仪与射箭结缘,与哥哥有很大关系。哥哥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练过铁人三项,陈敏仪觉得体育既有趣又能锻炼身体,也喜欢上了体育。2009年,凭借良好的上肢条件,她入选了广东省残疾人射箭队,开启了运动员生涯。
刚入队时,训练很苦。拉弓、瞄准、放下……这些基础动作,她每天要重复几十甚至上百次。训练结束后,陈敏仪手臂常常酸痛到抬不起来,晚上疼得难以入睡。她凭着“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才算对得起自己”的念头,坚持了下来。2011年,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首次参赛的她夺得了4枚金牌,并打破全国纪录。那是她第一次被大家看见,体育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她心底更强烈的渴望。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她最大的梦想当然是能够站上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升国旗、唱国歌。
然而世事多变,2015年的一场车祸差点断送了她的体育生涯。事故中,她的左手臂严重受伤,无法用力。那段时间,她已经快要放弃梦想了,是家人和教练的鼓励让她重新燃起了追逐残奥会奖牌的希望。在教练的建议下,她参加了女子复合弓W1级的射箭训练,这是射箭项目中伤残程度最重的级别。为了尽快恢复竞技水平,她将每天的训练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她使用的弓有30多斤重,每天的拉力训练,就像把30多斤的水桶提100多次。而要冲击冠军,难度相当于50米之外射中一粒米。伤病复发时的痛也曾让她想过放弃。但陈敏仪知道,在这支光荣且竞争激烈的队伍中,想要站上奥运赛场,需要不断地练、不断地拼。
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她一举夺得射箭女子W1级个人赛、射箭W1级混合团体赛两块金牌。国歌响起的时候,她泪流满面,她终于实现了为国争光的梦想!
东京残奥会的胜利并没有让她满足,她很快就投入到巴黎残奥会的备战中。训练强度更大,伤病也时常困扰着她,但她内心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走出国门,我代表的是中国人。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亮!”2024年巴黎残奥会个人半决赛进行到前三轮,她接连失利,面对强劲的对手,她必须在高压下稳定心态,逆风而上。在最后一轮比赛中,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最终,她顶住压力,以9环优势赢下了半决赛。
巴黎残奥会上,她和队友们拼下了两枚金牌,完成了全队的期望。那一刻,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得到了回报。而她知道,这背后,是一个团队、一个国家的执着与梦想,没有强大的祖国,就不会有她们这些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闪耀。
陈敏仪表示,这一路走来,有汗水、有伤痛、有坎坷,但更多的是坚持、是努力、是拼搏。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记得目标是要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上升起、要让国歌响彻全世界。无论是残奥会奖牌,还是全国自强模范表彰,荣誉对她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未来,她说,将继续努力奋斗,用热爱在运动场上逐梦,让梦想在国旗下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