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自强模范 | 盲人博士黄莺:从特殊走向融合,从黑暗走向光明

2025-05-17 17:22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高蕾)她是全国首位不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在特校从本科到博士一路前行。她用乐观坚强感染着大家,让全社会看见残障群体的无限可能。她就是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黄莺。

  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高蕾 摄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京召开。会上,来自宁夏的黄莺讲述了她从特殊教育学生到融合教育受益者、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书写了一段关于教育照亮黑暗、融合打破偏见的动人篇章。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黄莺。受访者供图

  两岁时的一场高烧,让黄莺永远失去了光明。此后,她在盲校度过了六年寄宿学习时光。那时,视障学生只能通过单考单招进入大学,可选专业局限于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给视障学生参加高考带来新的可能性,其中“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专门工作人员协助”的政策,让黄莺的大学梦有了实现的可能。

  为了实现梦想,黄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解析立体几何靠想象,理解课外文言文因盲文表音不表意而困难重重,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以及心中的梦想,让她始终坚持。2015年,她成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从此人生翻开新的篇章。

  进入大学,黄莺面临诸多挑战。市面上缺乏盲文版大学教材,看不见黑板使课堂板书无法获取,考核方式也无先例可循。但她遇到了许多热心人,为她解决实际困难。辅导员将纸质教材扫描成电子版供她通过读屏软件学习;考试时,学校为她准备电子试卷,允许用电脑作答并延长考试时间;高等数学课上,志愿者学姐一道题一道题地口述讲解,她抄写了300页盲文笔记,最终以97分的成绩完成课程。凭借努力,她以三年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二的优异成绩保送为本校硕士研究生。

  黄莺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合理便利。武汉理工大学当年成为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黄莺成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学校为她安排一楼宿舍,进行“无障碍改造”,让她能和健全学生一样住在普通宿舍,使用公共设施,真正融入校园生活。

  读研期间,黄莺不断尝试新角色,积极回馈社会。作为宣讲人员,她以“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为题,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正能量;作为宁夏盲协的一员,她负责开展“黑眼睛读党史”活动,组织盲人朋友用听读方式学习,加强思想建设;作为自主生活培训导师,她参与视障者生活重建项目,教他们使用手机电脑、走出家门、重建自我认同,帮助更多视障人士适应社会。

  2019年,黄莺创办公众号“盲着看看”,为盲人学生提供求学指导和心理辅导。她还用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如用手机点外卖、靠触摸化妆、一个人外出逛街购物等。这些视频改变了许多人对盲人的偏见,网友留言从“盲人什么都干不了,就应该在家待着”变成“原来盲道长这样,以后再也不停车占用了”。更令人欣慰的是,有企业 HR 看完视频后主动录用单手残疾的应聘者,还有企业改进无人驾驶的无障碍设计,关注残障群体的出行体验。

  从2015年到2025年,正好十年,黄莺从“特殊”走向“融合”,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如今,作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她希望通过专业知识开展更多与残障相关的学术研究,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黄莺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当我们用融合视角看待生命,偏见的高墙就会崩塌。教育让她看见光,融合让光洒向更远的地方,照亮更多残障人士的前行之路。

作者: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