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自强模范 | 无声守护者何巧:用手语架起警民“心桥”

2025-05-17 17:39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高蕾)在重庆市歌乐山下的红岩精神发源地,有一位被听障群众亲切称为“巧姐”的民警——何巧。她用1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以手语为“钥匙”打开无声世界的大门,让警徽在服务特殊群体的一线闪耀温暖光芒。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中国青年网记者 高蕾 摄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京召开。会上,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分享了她在红岩精神的沃土上,如何架起一座跨越无声与有声世界的桥梁。

  何巧的辖区磁建村,曾是听障群众集中居住的“特殊社区”。福利工厂搬迁后,近200名听障群众在此定居。初到社区时,语言障碍成为横在她与群众之间的“高墙”:听障居民报警需手语翻译、办事时比划动作难以理解、不识字群体沟通更难。一次调解纠纷时,听障当事人因无法准确表达而情绪激动,甚至差点动手。这些经历让何巧深刻意识到,“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必须先学会他们的‘语言’。”

  为跨越沟通鸿沟,何巧开启了“沉浸式”手语学习。向听障居民请教日常用语,对着教材视频逐句模仿,甚至做饭时左手拿锅铲、右手比划手势。一位执勤时看到她专注学习的听障老人,塞给她一本1979年版《聋哑人通用手语图》,这本比她年龄还大的“古董书”,成为她的“掌上宝”。书页间泛黄的图示里,她读到了听障群众对被理解的渴望。

  经过一年多钻研,何巧不仅掌握了日常手语,还能通过细微表情和动作读懂特殊群体的“潜台词”。这份努力让她真正走进听障群众生活。挽救因失恋割腕的听障青年、协调安置失能听障夫妇、为听障儿童当“家庭教师”……如今,“有困难找何巧”的手语比划,成为社区里最温暖的“暗号”。

  2019年,何巧与同事创立全国首个“巧姐无声警务室”。这个特殊的办公场所里,听障群众可以通过手语咨询户籍业务、学习反诈知识,甚至围坐交流感情。墙上挂满的锦旗中,有一面绣着“无声世界有真爱”,是一位被帮助过的听障老人亲手缝制的。

  2022年,“无声警务宣讲团”正式成立。何巧带领民警与听障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用手语表演反诈短剧、演示禁毒知识。曾因沟通误会抵触警察的听障大姐代小荣,不仅主动加入宣讲团,还成为骨干成员。何巧帮她联系非遗刺绣培训后,她亲手绣制的第一条手帕上,针脚间缝着“信任”二字。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听障居民傅爷爷时常走失,每次接到求助,何巧都发动群众连夜寻找。有次将老人送回家时,同为听障人士的女儿傅燕竟浑然不知父亲外出。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傅燕用手指指何巧,边比划边用不流利的口语说:“她是我的家人。”这是她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声,却让何巧湿了眼眶。在听障群众心中,这位“巧姐”早已不是普通民警,而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亲人。

  作为红岩精神发源地的民警,何巧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融入日常。帮听障青年申请创业补贴、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报警器、协调医院为听障孕妇开通绿色通道……在她看来,红岩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听障群众比划的“谢谢”手势,是警务室24小时亮着的暖心灯,是暴雨夜背老人过积水路段时的坚实后背。

  如今,“巧姐无声警务室”的工作模式已在重庆多个区县推广,越来越多民警加入助残行列。何巧说,“警察的职责不仅是打击犯罪,更是让每个群体都感受到公平与温暖。”在歌乐山下,她用手语编织的“信任之网”,正让法治阳光照亮更多无声角落,续写着新时代“警民一家亲”的动人篇章。

作者: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