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郑州6月28日电(通讯员张朝阳 记者王文坛) “我特别希望同学们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6月25日,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活动中,河南农业大学育种专家殷贵鸿向广大青年学子表达了殷切期盼。
这份期盼,也是殷贵鸿的初心映照。28年来,殷贵鸿始终扎根中原大地,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无垠的麦田里,用一颗颗饱含科技与希望的种子,践行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为民育种”的庄严承诺。
河南农业大学殷贵鸿教授正在麦田间工作。 何青 摄
从乡村少年到育种专家
博士毕业后,面对国内外顶尖种业企业开出的百万年薪,殷贵鸿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河南。“河南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贡献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需要我们本土科研工作者扎根坚守。”殷贵鸿说。
这份选择源于他童年时埋下的种子。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干农活的殷贵鸿,儿时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便是乡亲们在麦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一定要让老百姓们能多打粮多赚钱!” 成了他最朴素的愿望。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业院校,从此与土地和种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扎根中原麦田28年,殷贵鸿几乎将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小麦育种事业。实验室和试验田是他最常待的地方,同事和农民朋友们都笑称他为“小麦迷”。这份执着与热爱,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无需翻看记录本,就能准确说出试验田里上千个亲本和两万多个后代材料的组合与特性。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布劳恩博士曾评价他为“最优秀的小麦田间育种家之一”。殷贵鸿却谦虚地表示,这不过是无数个日夜在田间摸爬滚打积累下的“笨功夫”。
攻克“卡脖子”的育种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良种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殷贵鸿刚投身科研时,河南小麦育种正面临“高产不多抗、优质不高产”的瓶颈。看到人民群众因品种抗性不足而减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育出我们自己的好麦种!”
为了这个目标,殷贵鸿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科研攻关。他们踏遍中原的试验田,将汗水洒在育种的每一个环节。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成功破解了行业难题,培育出“周麦”“豫农”等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40余个,实现了小麦育种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跨越。这些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为国家新增粮食产量200多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400多亿元。
河南农业大学殷贵鸿教授手捧丰收的小麦喜笑颜开。 何青 摄
把成果送到人民群众手中
“实验室里的科研数据再亮眼,也比不上农民丰收时的真挚笑容。”在殷贵鸿看来,良种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广袤的田野里。作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家万户。
他的足迹遍布全省100多个县,累计行程约5万里。他是田间地头的“宣讲员”,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会150余场次,听课群众累计达12万人次;他也是24小时在线的“农技顾问”,自己的电话号码成了农民的热线,每年接到500多次咨询电话,他都耐心解答。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识别病害、科学种植。
“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农民的‘钱袋子’里,体现在国家的‘粮仓’里。”殷贵鸿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奋斗方向,把青春的华章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泥土,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