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 转译 再生:鲁南红色文化校园多维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

2025-07-23 13:50 来源:中国网

  枣庄学院积极发挥驻地高校优势,聚焦鲁南红色文化的校园叙事与传播,与枣庄市实验小学、枣庄市立新小学、台儿庄古城学校等区域内多所学校展开合作,致力于探索鲁南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多维育人体系的建设。历经12年探索,构建起“解码 转译 再生”的鲁南红色文化校园多维育人体系,实现了红色文化从“静态传承”到“动态育人”的深度变革,为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直面痛点:红色文化校园育人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红色文化融入校园育人体系面临三重核心难题。认知层面,部分学校对红色文化内涵理解表面化、碎片化,将其等同于历史知识传授,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倾向;教育工作者情感共鸣不足,难以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转译。理论层面,红色文化校园转化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对转译机制、叙事规律等缺乏系统探索,导致实践缺乏理论支撑。实践层面,高校与中小学协同机制断裂,专家指导“悬浮于实践”,一线教师创新“困于经验”,家校社资源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鲁南地区作为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拥有孟良崮战役遗址、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丰富红色资源,但这些资源曾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校本课程中红色内容更新滞后,校园活动多为“参观纪念馆、讲述老故事”的单向输出,与学科教学、学生生活脱节。枣庄学院教学团队敏锐意识到: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找到与青少年认知特点、成长需求相适配的转化路径。

  破壁之路:十二年探索的“三阶演进”

  自2013年起,团队以“问题导向—实践创新—理论升华”为脉络,分三阶段推进红色文化校园育人体系建设。

  初步探索期,聚焦“红色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与枣庄市多所小学合作开展“立德树人校本化实践”。通过田野调查、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学校解决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具体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扎根研究期,深化“红色文化如何融入课程”,团队教师挂职中小学,主导红色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首创红色文化“解码—转译—再生”校园叙事模型,明确“从历史符号到育人资源”的转化逻辑。“基于红色文化认同的儿童政治身份认同研究”获2021年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理论框架初步成型。

  辐射推广期,着力“红色文化如何形成育人生态”,通过横向课题、挂职合作等方式,助推枣庄市30多所学校构建“一校一品”红色品牌。与多区市教体局共建协同机制,形成“需求对接—深度参与—成果转化—持续优化”的闭环,红色文化育人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覆盖”。

  创新突破:构建“一模二轴三位四步五感”实践范型

  历经12年打磨,团队形成以“解码—转译—再生”为核心的鲁南红色文化校园多维育人体系,其精髓可概括为“一模二轴三位四步五感”。

  “一模”即红色文化校园叙事模型,通过深度解码红色精神内核,转译为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语言,再生为贴近生活的实践载体,实现红色文化从“历史文本”到“行为自觉”的跨越。

  “二轴”构建立体化叙事体系:历史纵轴串联鲁南地区从抗日战争到新时代振兴的红色脉络,空间横轴整合校园、家庭、社区的红色资源,形成“时空交织”的育人网络。

  “三位”融合育人范式,通过“文化符号转化”“价值认知重构”“育人空间拓展”,实现红色文化全方位渗透。

  “四步”提取法与“五感”教学法相辅相成:从红色资源中提取精神符号、转化为教育元素、设计活动载体、形成评价标准,再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情感、思维的多维浸润,让学生“触摸历史、感悟精神”。

  在小学校园,这一范型落地为“小红星成长营”:学生通过“解码”老党员的勋章故事,“转译”为“我心中的英雄”绘画,再“再生”为校园“红色讲解员”的实践,红色基因在参与中自然传承。

  协同共生:构建“多元一体”育人共同体

  破解红色文化育人“孤岛困境”,关键在于建立协同机制。团队创新构建“高校—中小学—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形成全域联动的育人格局。

  “红色+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将革命历史、精神价值转化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审美兴趣的具象化、趣味化、互动化体验载体,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玩的美术游戏、可跳的音乐密码、可造的手工符号、可测量的数学计算等,让学生在无痕浸润中理解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成为各学科的“精神纽带”。枣庄市30多所学校由此开发出“红色+非遗”“红色+科技”“红色+阅读”等特色课程群,其中“九红润教”“党建‘幸福十’耀亮‘实小红’”等项目先后获评山东省中小学党建品牌。

  12年深耕结出丰硕成果。在实践层面,指导30多所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红色品牌,10余名教师成长为齐鲁名师,300余名学生在红色主题比赛中获奖,“红色非遗工作坊”案例入选山东省劳动教育典型项目;在理论层面,出版《鲁南红色公共艺术叙事研究》等专著,在《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省级奖项20余项。

  继往开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回望12年探索,鲁南红色文化校园多维育人体系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场“让红色文化走进心灵”的教育革新。面对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完善“红色+”融合机制,深化理论研究,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红色文化育人,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历史的温度照亮未来的道路。这或许是对“解码 转译 再生”最好的诠释——解码的是历史,转译的是情感,再生的是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枣庄学院:邵珠春、傅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