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导向、工程定位、协同育人——硕士立项建设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与实践

2025-09-17 12:42 来源:中国网

  为贯彻落实国家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针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多方协同育人成效不高、专学硕培养目标同质化、导师队伍指导能力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共性难题。枣庄学院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中心理念,依托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和省教改项目,系统构建了“四协同-四导向-四能力-四路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模式。

  构建“四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多元培养合力

  “四协同”旨在构建一个由校校、校内、校企、校城共同组成的多元、开放、高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该模式以“聚人才—组团队—建平台—重育人—强保障”五大工程为实施路径,通过制度设计与资源整合,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从单向发力到四方协同、从框架合作到制度共建、从质量参差到标准统一的三大转变。实施以来,学校与天津大学等43所高校互聘导师78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53人;与浪潮等613家企业签订合作项目1096项,合同金额2.83亿元,实现成果转化191项;联合制订行业标准7项;建设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

  制定“四导向”培养体系,明晰人才培养定位

  “四导向”是基于“行业导向、应用导向、实践导向、特色导向”构建培养体系,行业导向是“价值锚点”,应用导向是“核心目标”,实践导向是“具体场景”,特色导向是“独特标识”。同时构建“校学位委员会-院学位委员会-研究生导学团队-研究生导师”四级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形成“需求锚定-方向校准-落地执行-评估优化”的闭环迭代机制。学校围绕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服务面向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求,聚焦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数控机床、石榴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领域,优化联合培养方案,共建“行业需求与专业培养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校内外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脱节、专硕培养学硕化等问题。现已共建联合培养基地30个、产业创新研究院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规划“四能力”名师路径,锻造卓越师资力量

  四能力即提升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科研创新、工程实践、学科交叉”四种能力。以课程思政培训、科研创新合作、工程项目实践、学科交叉融合为举措,一体化推进“名学科-名导师-名平台-名团队-名项目-名课程-名成果”工程建设,建强一流导师队伍。学校共引进培育省部级及以上人才33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山东省青创团队26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32个;国家及省级课题143项,到账经费2584万元;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一流课程20门、省精品课程23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9项、出版专著35部、发表论文1900余篇、授权专利242项。

  设计“四路径”创新体系,激活人才培养动能

  四路径即构建“平台支撑-项目依托-竞赛赋能-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路径。针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弱、工程项目参与少等问题,学校提出“四路径”创新培养体系,以国家级、省级平台为支撑,以工程实践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跨校协同为模式,开展“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重点建设国家林草局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依托重大项目,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项目研发,增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重视学科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研赛互促,形成良性科研创新氛围;强化协同培养,依托“四协同”培养模式,开展工程实践培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建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18个;研究生在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顶级赛事中获奖10项,学科竞赛参与率10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高水平成果147项。

  枣庄学院构建“行业导向、工程定位、协同育人—硕士立项建设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与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了研究生在面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工程问题时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升级提供了更优质的人才支撑。(作者:高峰,丛海林,李目海,闫昕,杨斌,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