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大陆父母婚恋观保守 女生年仅24岁遭催婚

2017-01-11 16:33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月10日报道台媒称,台湾大学生在就学阶段多无结婚的压力,多数人恋爱并不以婚姻为目的。大陆社会风气则较传统,有些女生年仅24岁,就被父母催婚,大陆青年多急着在大学谈恋爱、找对象。  

  台湾《中时电子报》网站1月9日报道,对此台湾大同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陈淑敏8日表示,两岸青年的婚恋紧迫感不同,在于台湾社会尊重个体性,而大陆的婚恋观念仍属保守,父母不愿孩子成为“剩男”、“剩女”。

  北京一名艾姓女硕士生去年刚从研究所毕业,年仅24岁,却已被父母催婚。不堪其扰的她,将自己的苦恼诉诸文字。艾姓女硕士生指出,“90后”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能体会在传统的社会风气下,孩子在适婚年龄仍未婚,会让家长没面子,但恋爱与结婚讲究缘分,直说“在期待爱情和体谅父母中被撕裂,是‘90后’不得不面对的痛”。

  相较于大陆青年在就学阶段开始承担结婚压力,台湾大学生恋爱目的较单纯、轻松。一位台湾网友在讨论大学生的爱情时说,“长辈常说现在的男女朋友一定不会走到最后,我也慢慢地觉得这是事实”。

  陈淑敏分析,两岸青年的婚恋观有所出入,在于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台湾之所以存在晚婚现象,在于社会尊重个体性,婚配与否多由个人决定,能自由看待恋爱结果。大陆仍秉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价值观,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力度较强,对于婚恋结果强烈的期盼,表现地十分明显。

  【延伸阅读】报告关注“剩女”现象:学历越高 越难找到相应配偶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 马学玲)30日在北京发布的一则绿皮书指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

  2016年11月30日,由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在北京发布。

  这则绿皮书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聚焦了《特别值得关注的“剩女”群体:研究生》,并指出,教育结构变化导致城镇婚姻市场失衡,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女研究生群体。

  绿皮书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

  绿皮书分析称,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这个影响尤其体现在研究生阶段。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

  如果男性偏好受教育水平相当或略低的配偶,在35岁以上的研究生中,因男性比例更高,女性容易找到相匹配的配偶;在3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性别比变得对女性不利,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她们同时面临年龄增大和候选配偶减少双重风险。

  那么,婚姻市场上不同受教育群体是怎样匹配的呢?

  绿皮书称:按照婚姻阶层假说,在正常情况下,男女都会偏好同一个阶层的异性。但是,如果男性出现了减少,则男性会娶到更多高阶层的女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法国的青年男子减少,高阶层的女性只好“下嫁”低阶层的男性。

  将受教育水平作为其所处阶层的代理变量,绿皮书统计显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而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具体为:

  200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为69.2%,2005年为73.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分类也是研究生,两个年份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6%。

  可见,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对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没有改变:如果找不到受教育程度相当或更高的丈夫,她们可能会选择单身。反过来,男性则愿意找一个教育水平低于自己的妻子,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妻子受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比例越大。

  绿皮书指出,高校扩招改变了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比,但女性寻找配偶的模式并未变化,使她们匹配失败的风险增大。

  绿皮书进一步认为,面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匹配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为研究生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绿皮书指出,婚姻市场上,5年时间在经验上不算长,但可以谨慎判断:男性已开始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自己的配偶选择,而女性对配偶的选择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剩女”现象比“剩男”更严重的原因。(完)

  (2016-11-30 16:13:02)

  【延伸阅读】人民日报:海归剩女脱单是一条漫长的路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光棍节”变成了一个被很多年轻人认可的新兴节日。在海归群体中,有着这样一类“光棍”,她们就是所谓的“剩女”。“海归多剩女”现象在这两年被媒体广泛关注。

  脱单路上辛酸多 脆弱只给自己看

  海归剩女往往具有高学历、高薪和高龄。但在脱单的过程中,她们却没有其他女孩那么高效率。那么,对于海归剩女来说,脱单道路真的那么辛酸和艰难吗?

  一位海归女孩晓妍(化名)在电台节目中说,自己现在28岁,有着高学历、海归背景以及一份不错的工作,长相也还算端庄,但在茫茫人海中却找不到心仪的对象。她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结束这种状态。“我常常会一个人单曲循环播放《别在伤口上撒盐》《三十岁的女人》等伤感情歌,这些歌的歌词非常贴合自己的心理,常常晚上一个人听得泪流满面,然后流着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睡着了。”晓妍说道。

  “光鲜的、坚强的一面总是留给外人看,而自己内心最柔软、最伤痛的事情往往不会展现在外人面前。”从加拿大留学归来、现在大学任教的王梦裳(化名)说。

  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东璇现在武汉的中国建设银行工作,目前仍处于单身状态。“我一个人的时候会看新出的电视剧,如果时间充裕,就会和闺蜜约在一起看电影。毕竟一个人过还是很无聊的。”东璇说。

  心中标准太具体 难以放下拒新人

  东璇认为,如果不能从以往的感情中走出来,那么脱单的过程会更加难熬。她曾经错过了一个男生,这个心结至今没有打开,而这个人成为了她脱单路上最大的羁绊。“还在国内读大学时,有一个很要好的男生向我表白过,他是通过邮件表白的,怕我没看见还给我发了短信。但是自己当时年少无知,感觉做了多年的朋友不知道怎么以男女朋友来相处,而且怕男女朋友有什么不合适分手后就连朋友也做不成了,所以就非常生硬地拒绝了他。后来特别后悔,其实自己也挺喜欢他的。”东璇在讲到他的时候,声音都有些哽咽,非常遗憾错过了那个人。

  和东璇一样,前任或曾错过的人,后来往往成了海归剩女脱单路上的阻碍。王梦裳坦言,自己总是遇不到合适的人,并不是因为身边没有优质的男生。“现在看谁都喜欢和前任相比,心中有了一个太具体的标准,所以看谁都入不了眼。”王梦裳在讲到自己为何一直单身时这样分析道。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因为有一份感情没有放下,并且知道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所以不想随便找一个人。而这样的心理往往只能增添海归剩女的伤感和无奈。

  亲人催促和怀疑 孤立无援更煎熬

  随着年龄增长、个人问题迟迟没能解决,海归剩女还要面对亲人朋友施加的压力。对海归剩女来说,让父母难过失望、不被他人理解,脱单路上无疑雪上加霜。

  在晓妍回国后,父母对她的终身大事一直很着急,催着她多去认识一些人,尽早把个人问题解决了。“我父母和我说,趁着他们现在还没有老,还能帮我带孩子,让我尽早找个人嫁了。但是,自己又何尝不想早点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呢。我不想让父母一年又一年地失望,但是又不想随便找个人就嫁了。”晓妍情绪低落地说。

  “妈妈有一次生气地斥责我说:‘早知道你现在会这么离谱,当初就不应当送你出国念那么多年的书,早早地找个人结婚好了。’她老说我30多岁的人了,还一点都不着急,每次催促也不放心上。”王梦裳说。她在感情问题上一直很执著,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聊得来的人,不想将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越来越没有耐心。“父母都是很要面子的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我。有一次,他们听到同事议论我,说我可能是身体上或者心理上有问题,便恼羞成怒地跑来问我‘是不是身体或者心理上有问题,有问题就去治’。”王梦裳表示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没有父母的支持,她觉得自己都要被一种深深的无助感击垮了。

  (2016-11-11 06:47:00)

  【延伸阅读】《上海单身青年的婚恋调查》出炉 “剩女”是个伪命题

  中新网上海10月31日电 (记者 陈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在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单身越来越成为国内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上海单身青年的婚恋调查》31日正式发布,这项由上海市妇女儿童指导服务中心(巾帼园)、上海市婚介机构管理协会携手青年报社《生活周刊》等共同开展的调查,为解决上海单身青年婚恋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调查显示,地域文化和职业背景、恋爱情商、男性和女性在婚恋观上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以及“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等传统婚恋观念对现代青年人的影响仍然较大。

  男爱女“美貌” 女爱男“能干多金”

  调查显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等的传统观念对现代青年人的影响仍然较大。对于恋爱要素,男性在恋爱中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生活习惯>年龄>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经济条件>能力潜力>生活习惯。由此可见,男性更关注女性作为一个物理人的属性,希望她是“年轻貌美”的;而“经济条件”和“能力潜力”的上榜则说明女性更关注男性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希望他是“能干多金”的。

  “剩女”是个伪命题

  近年来,“剩女”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现象。但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剩女”是个伪命题。

  据悉,根据2016年3月上海市人口数据,上海市18至40岁未婚男女比例为53.24:46.76,单身男性明显高于单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数据。

  巾帼园方面当日告诉记者,以往已经举行的七届万人相亲会统计数据表明,20—30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的征婚者中均为女多男少,而35—40岁和40—45岁年龄段征婚者却是男多女少。这意味着,单身大龄女和单身大龄男的问题同样突出。可是,缘何社会热点会是“剩女”而非“剩男”呢?

  根据调查结果,男性对婚恋话题的关注远远低于女性。巾帼园方面透露,此次调查,线上发布是全公开的,线下渠道面对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问卷发放上尽量做到男女均衡。但是从回收的问卷中发现:男性只占29.96%,女性占70.04%,男女比例大致为3:7。调查分析人员认为,这是男女青年对恋爱婚姻的态度得到一个自然的显现。

  此外,调查人员表示,男性和女性对待婚恋的态度截然不同,男性和女性对于另一半的真实需求存在着各个层面的脱节现象。

  “老乡”爱找“老乡”成婚恋“绊脚石”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非沪籍人口的比例高达40%,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单身青年群体,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上海单身青年婚恋压力。根据调查,“老乡”找“老乡”的地域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恋爱过程中的绊脚石。据介绍,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在择偶过程和恋爱过程中困难重重,尤其是新上海人在择偶过程中更加坎坷。此次调查显示,77.1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择偶过程中会考虑对方的出生地,77.39%的上海人表示更希望找上海本地人。

  不同的职业背景也会影响着人们的恋爱经历。调查显示,那些与工具技术打交道的从业者,被称之为“理工男女”的,其人际圈子狭窄,恋爱经历普遍较少;而那些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广,恋爱经历普遍则比较丰富。调查显示:技术/研发人员这一群体恋爱经历为1次及以下的占60.83%,其中15.83%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任何恋爱经历;而顾问/咨询这一群体中,80.9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有2次以上的恋爱经历,其中有4次及以上恋爱经历的也占了14.29%。

  此外,恋爱过程中情商低是“硬伤”。据统计,72.41%的男性和88.2%的女性都表示不能接受情商过低的另一半。(完)

  (2016-10-31 18: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