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践队员在调查马尾松长势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人工林区空地上,无人机沿预设航线巡飞,高清摄像头捕捉的画面实时投映在平板屏幕上,俯视画面,连片的马尾松林一览无余,针叶的疏密与色泽差异清晰可见。
“看到镜头里绿色覆盖着大地,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两山’理念的分量。”近日,在南坑村参加社会实践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2022级学生曾紫露告诉记者。
多年来,各地高校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大地,从东南红壤的“火焰山”到世界屋脊的“中华水塔”,再到西北大漠的滚滚黄沙,在截然不同的生态画卷上,跃动着相同的青春身影。他们用科技破解生态难题,在生态保护的赛道上接力奔跑,让绿色希望在不同地貌间生根蔓延。
扎根红壤十载,用科技破解生态保护难题
长汀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赤红的山体被称为“火焰山”,1999年开始大规模、综合性治理。
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在此扎根,一支以水土保持为使命的实践队十年如一日,把课堂搬进崩岗沟壑,把论文写在红壤之上。
实践队指导老师、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侯晓龙副教授告诉记者:“长汀社会实践队的成立,源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需求。”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将长汀作为“两山”理念的核心实践课堂,累计派驻师生超2000人次。团队一方面传承林业使命,践行林学家梁希“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愿景,将科技力量注入红壤侵蚀区生态重建;另一方面服务国家,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助力长汀从“火焰山”蜕变为全国生态示范县。
10年间,实践团队累计观测数据20GB,培训林农1.2万人次,推动长汀水土保持率从76.18%升至93.56%,森林覆盖率增至79.55%,森林蓄积量增长3倍。
今年7月初,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践队再赴龙岩长汀,在南坑村操作无人机监测林区病虫害,深入“猪-沼-果”生态农场学习循环农业……队员们用专业技术继续书写生态保护篇章。
在实践地,队员启动无人机遥控器,旋翼嗡鸣,无人机平稳升空,沿着预设航线巡飞。“过去,我以为‘水土保持’只是课本里的4个字,直到透过无人机镜头,看到土地被绿色的森林所覆盖,才深刻感受到水土保持的意义。”队员曾紫露说。
10年过去,红壤上的绿色不再只是颜色,而是青年与土地彼此交付的答案。
东南大学“点荒成林”团队成员观察土质情况。受访者供图
守护江源十五载,一群青年与“中华水塔”的守望
从2011年到2025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李志威教授团队连续15年丈量青藏高原的河流。
今年7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1名青年学子组成“数智护江源,青春砺担当”武汉大学-长江科学院江源科考联合实践队,再次挺进青藏高原。
实践队从武汉启程,历时两天从成都平原穿越崇山峻岭,沿着长江支流大渡河与雅砻江逆流而上,行进1000多公里。高原反应、颠簸险路、极寒天气未能阻断他们前进的步伐。
团队实践区域主要集中在青海省治多县、曲麻莱县、唐古拉山镇、玛多县等地。
在选择考察地点时,团队依据江源河段关键测点进行取样,结合实践主题,优先考察生态脆弱性明显、冻土消融及河床改造显著的区域,同时要考虑科学价值,关注关键水文节点、生物多样性热点以及存在人类活动遗留问题的环保紧迫区域。
路线选择方面,团队从成都出发,采用阶梯状逐步上升的方式,帮助队员适应海拔攀升。
10多年来,团队揭示了黄河源湿地萎缩的真正元凶是人工开沟而非气候变暖,为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团队科考影像在央视节目《远方的家》播出,让观众了解到江源守护的故事。
“缺氧但不缺精神。”武汉大学李志威教授的这句话,正是团队最真实的写照。
在极端环境中,团队用无人机航拍替代高危人工测绘,以实时动态定位-全球定位系统精准记录河床变化,这支团队始终立于科技护江的最前沿。守护江源十五载,变的是不断迭代的观测手段,不变的是对江河的敬畏之心。
“将专业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经历,把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团队负责人董力铭说,去江源之前不理解的“辫状河道”,在亲眼所见后终于明白了其形象;运用流体力学知识分析河床演变规律等,深入实践地加深了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5年,他们用坚守证明:青春的智慧,能为长江大保护筑起最坚实的科技堤坝。
武汉大学-长江科学院江源科考联合实践队成员正在使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测水质。受访者供图
奔赴荒漠十余载,运用新技术治理水土流失
今年8月初,东南大学“点荒成林”团队奔赴甘肃敦煌,这也是团队治沙之路的第十一年。
11年间,该团队足迹从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二老虎沟,到江西红壤区,再到甘肃敦煌的荒漠,他们用自主研发的亲水性聚氨酯材料,把5分钟固结沙土的技术带到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方。
“团队的实践区域是在不断调整的。”团队负责人唐鹿介绍,主要是考虑生态问题的典型性,如砒砂岩的“地球生态癌症”特性、红壤区的水土流失难题,这些区域的治理经验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参考价值。
2013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梁止水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时,首次直面“世界环境癌症”砒砂岩——这片区域每年向黄河输入巨量泥沙,水土流失严重。
为此,他放弃已签约的工作,选择留校读博,立志攻克这一难题。
2014年,依托研发出的亲水性聚氨酯材料,梁止水创建“点荒成林”团队,治理水土流失,助力乡村振兴。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他们不仅用亲水性聚氨酯材料让砒砂岩披上绿装,还帮当地老乡打造“暖水山地苹果”品牌,通过电商推广走向全国。
团队从“技术提供者”变成了“乡村振兴合伙人”,让“绿水青山”真正长出“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不是终点,让老乡的腰包鼓起来,才是‘绿水青山’的真价值。”队员肖塬说道。
十载治土、十五载护水、十一载治沙,时间是最公正的见证者。从红壤披绿到江河安澜,从荒漠生芽到民生向好,3支团队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一代代人接力的长征。
这场跨越山河的青春接力,仍在继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静 实习生 张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