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上海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青年师生热议

2022-09-17 19:25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王龙龙 姜宁)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题为《把握时代潮流 加强团结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不断前进的大国担当”“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深化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青年理应紧跟时代步伐,用实际行动做好国际传播,为国际合作搭建桥梁”,各地青年师生认真学习重要讲话并纷纷表示,将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更广泛的精神力量。

  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践行青春使命,深化国际合作

  “作为一名外语院校的学生,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让我备受启发。”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吕一含表示,深化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批外语人才。“未来,我将以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具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贡献。”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在此情势下,中国积极把握时代潮流,着眼安全困局,拓展安全合作,积极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学习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后,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朱源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自己将在致力于安全治理研究的过程中,秉持世界情怀,牢记使命担当,做到将心比心、仁者爱人、胸怀天下。

  “地区各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矢志以求的共同目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宋志浩对这句话感触颇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各国的“务实合作”。“作为一名理论研究者,如何将共同富裕的理念更好地深化、推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未来,我将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以务实的导向和合作的方式,为解决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贡献力量。”

  学习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后,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李琼告诉记者,十几年来,自己坚持奋斗在国际中文教育一线,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国的500余名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也产生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我们要紧跟新时代步伐,当好实践者和引领者,努力提升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传播好中国语言和文化,积极深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贡献一份力量。”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苑杰介绍说,大连民族大学于2019年启动“游学大连”项目,受到了各国留学生的欢迎,项目通过汉语课堂、中外学生交流会等多个环节,展示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很多留学生纷纷表示,通过游学项目的交流学习,了解了中国文化,结交了中国朋友,回国后要把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和在民大的所学所感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努力为中外交流合作搭建桥梁。”

  贡献青春力量,拓展人文交流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不仅是上海合作组织长期遵循的根本,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学生奚立群表示,“作为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国际热点是我们的关注,国际视野是我们的追求。未来在学业和学术交流上,我将继续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背景的文化,努力以客观、公正、全面的理念认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为国际政治领域学术研究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贡献力量。”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之际,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直面当下、高瞻远瞩,为上合组织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承蒙告诉记者,当前的国际形势对节能、绿色和低排放技术领域的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我有幸入选‘未名学者’项目,就老龄化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以此作为博士期间主要方向。习主席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今后深入研究碳与气候、气候人口学的决心和信心。我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就气候变化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丝绸之路将先进的中华文明惠及世界,构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稳定渠道。”学习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光国告诉记者,中国同亚非欧广大地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历史有着非常可靠的文献和考古证据。“我们要秉承‘上海精神’,深入领会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开展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习主席指出要加强人文交流,这让我深有感触。”南宁理工学院团委书记朱新辉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有国外留学经历,深知人文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中外文明融合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人文交流,尤其是在国际化教育方面,开设有本硕直通项目,鼓励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他们在海外学习期间加强与国外青年交流,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明。”

  激发青春活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学习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后,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李沁怡倍感鼓舞。“我的外教来自巴基斯坦,他告诉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外国人因此而了解、爱上了中国商品、中国文化。如今,他和家人已经在成都生活了7年,全家人都能够说一口正宗的四川话。他说,以后会将四川话、四川火锅带给故乡更多的人。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会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社工信念,用生命影响生命,成为一名国际社会工作者,在国际社会中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进步。要深化国与国之间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广电等领域合作,我们新闻与传播专业学子责无旁贷。”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芦猛表示,“国际传播的理论知识让我心驰神往,我梦想着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国际记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路虽远,行则将至,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我会把握时代潮流,从现在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新闻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为将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人文交流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教师叶子鹏在求学时曾多次前往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公派访问。他表示,习主席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在疫情时代发出的多边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最强音。在公派访问期间,叶子鹏曾接触到许多外国友人,他们对中国的大国担当与负责任形象表示敬佩。“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的成果已然证明‘上海精神’及其多边主义内涵的胜利,未来世界上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成为我们的伙伴,组建共赴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朋友圈’。”叶子鹏告诉记者。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再次彰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和实践,更加彰显了中国有力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不断前进的大国担当。”中央财经大学团委书记高杨介绍说,近年来,学校第二课堂开展了跨文化交流、“中外高校大学生艺术荟”、留学生文化节等活动,助力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阔学生全球视野,培育学生人类情怀,教育引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接续奋斗。”

作者:王龙龙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