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武汉4月20日电(潘佳秀子 梅雯倩)“无手机,不如厕;无手机,不等待;无手机,不睡觉;无手机,不交际……”这句简短精悍的排比句道出了当今“手机控”们的心声。互联网世界的快速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把社会的各个角落连在一起,一边却造成了咫尺天涯的鸿沟。
前段时间,“楚才杯”作文大赛在湖北武汉拉开帷幕,比拼文字写作的赛场上,中小学生们竟“借题发挥”,着实好好吐槽了下自己的父母,理由就是:“父母深陷手机把玩的漩涡之中”。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自从我上了五年级学会了独立,爸爸妈妈就几乎24小时捧着手机,像抱着一个还没有满月的婴儿似的。”还有学生写道:“如果说他是一块铁,手机就是一枚强力的吸铁石;如果说他是一个小孩,手机就是一个有趣的玩具。”据两年前的一份《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就有近7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已开始抢夺亲子时间。
资料图。
新生代父母:不玩手机等于跟外界失去了联系
记者身边有很多80、90初的父母。“现在做什么事都需要手机,于公来说,手机是与同事、客户沟通的重要载体,工作忙碌的时候手机一刻也不能离开身边,我曾经尝试把手机关机30分钟放在包里不拿出来,结果30分钟时间里我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秒针一下一下打在心上,坐在办公室椅凳上的我坐立不安,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失落感。30分钟一过,赶紧打开手机,发现3个未接电话,十几条个人信息,无数条群发信息,解决完了这些待处理的消息,一颗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来;于私来说,现在全社会都在提‘互联网+’的概念,作为家庭的女主人,平时在某宝上交水电费、查话费等也是用手机轻松搞定。现在想起来真是离不开手机。”在某制药企业从事办公室工作的80后张女士说道。
在某高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刘女士对记者表示,自己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在亲眼目睹了学生面临的各种课业压力之后,自己对待孩子的教育以“轻松的方式”为主,是“学业减压”的积极拥护者。“我女儿在上初中以前,作业量不大,自己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主张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应该是一种‘放养’的方式。让我们做父母的偷点儿懒,形成了一种‘各顾各’的教育相处模式。但上初中后,各种课业压力铺天盖地卷来,我自己平时也比较忙,就对她有所忽略,尤其是她每次看到我怒刷手机屏幕的时候,对我应该是有点意见。”当问及拿着手机主要关注哪方面的内容时,刘女士表示,“我主要是登录些新闻客户端看下新闻及评论,不和社会脱轨嘛!然后也喜欢在购物网站上买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我先生是生意人,平时就更难顾家了,所以我们家里基本上是‘各做各的事’,以手机为主要依托。”
母亲边照看孩子边玩手机。图片来源网络
一部手机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吗?
有人在网络上做调查研究,最后总结出9种毁孩子的父母:“不知道”父母;“手机控”父母;爱撒谎的父母;经常出尔反尔的父母;爱比较虚荣的父母;“严重迫害妄想症”父母;喜欢指责对方的父母;不尊重隐私的父母;脾气暴躁、打骂孩子的父母。
在这9种毁孩子的父母典型中,“手机控”父母绝对占据着最大一部分人群。记者采访了武汉市某小学一名读三年级的小男生奔奔,当被问及“妈妈爱玩手机么?”的时候,奔奔回答:“当然爱玩,早上起床后要用手机边听音乐边给我做早饭,中午接我放学的时候总是在玩手机,每次都是我先在很多父母中间看见她,她才注意到我。晚上也要躺在沙发上看手机。”随后,记者问奔奔的母亲郭女士,她表示,自己是一名微商,通过微信做护肤品生意,必须时时刻刻关注手机才行。平时在单位通过手机联系业务,下班后忙碌着微商的工作,还要和同事闺蜜聊聊天,谈下单位的见闻趣事增进感情。可以说除了睡觉外,其余时间都在和手机打交道。从早上的闹钟开始到晚上刷微博结束,手机如同影子一般随行。
所谓父母是孩子人生启蒙的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也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记者经常在公交、地铁、餐厅里看到很小的孩子就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手里抱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盯着看,而父母也是“各自为阵”,自己玩自己的。相信这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不利影响。
母亲边照看孩子边玩手机。图片来源网络
放下手机 重新衡量亲情的天秤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和人生的启蒙导师,每一位父母应该毫不吝惜地关爱自己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多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时间的话,别让高科技电子产品侵占了亲情培育的时间和空间,多到户外走走,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看看花草树木,探访名山大川,培养怡然淡雅的真性情,让作文赛场上不要再出现类似父母玩手机的真情控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成为低头族、手机控,从而造成了虽在身边却似潜藏的感觉,让人不胜唏嘘,希望家长能把更多的关爱给予孩子,不要给孩子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