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13年国考报名结束,137万人报考并通过审核,最热门职位已达到9470:1。部分大学应届毕业生称,公务员可能相对来说不那么辛苦,不至于面临生存压力。北京一位年轻的公务员则称,很多年轻的公务员工作平庸,如温水煮青蛙,被安逸消磨奋斗的勇气。(央视10月25日)
假如说“国考最热职位9470:1”,多少还有些偶然和极端的话,那么,每年“国考”报名的炙手可热,却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国考的“报名热”,还是对报名资格做出种种限制之后的结果,毕竟,光是学历和年龄国考的报名门槛,便要让不少人只能饮恨国考“门槛”。 国考的热闹,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去凑,却仍如此热闹,其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于是,国考年年考,而与“国考”如影随形的,除了报名的热闹,也总少不了对公务员“金饭碗”的羡慕嫉妒恨。诸如“吃皇粮”、“旱涝保收”、“退休待遇”,甚至“一杯茶,一张报”,以及其他“没必要说出来,心里明白就完了”的好处。对于“城外”的公众来说,手捧“金饭碗”的幸福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更引人遐想。而这种仰视与羡慕,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挤“进城”,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构成“国考热”的心态基础。
不过,公务员的好处和优势,固然是有目共睹。虽然此前“最苦金饭碗”一说,多少显得有些矫情,但公务员是不是真的全都毫无压力,整日“一杯茶,一张报”便可旱涝保收,恐怕同样是一种误读,至于公务员的优厚福利,以及公务员身份可能带来的额外好处甚至灰色收入,这些当然客观存在,但是否所有公务员都有如此“能量”,显然需要打上个问号。不仅如此,国考不少岗位“常年出差”、“需要晚上值班”、“条件艰苦”的条件限制,恐怕也绝非耸人听闻。笔者有位公务员亲戚,如今也已算是农林部门的科级干部,但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的农林疫情,承担食品安全相关责任,晚上值班,周末加班,的确仍是家常便饭。要说他的工作毫无压力,当然绝非事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抱着考上公务员便从此毫无压力,“一杯茶,一张报”轻松捧起“金饭碗”希望的,即便真的幸运入得城,恐怕也难免要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而颇感失望,假如个人心性与公务员岗位完全不符,却盲目投身“国考”大潮,被裹挟其中,即便幸运的被冲上彼岸,捧上了让人艳羡的“金饭碗”,但硬着头皮干自己未必适合,压根不喜欢的工作,“城里”的苦的确也只有自己知晓。
事实上,世上本无完美的职业,只有最适合的职业,既然如此,公务员无论再怎么“香饽饽”,也绝不可能是普适的职业。相反,作为三百六十行中之一行,公务员职业当然有它的特点和优势,但却并非没有压力,约束与风险。那么,“国考报名热”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真正评估了自身心性与相应岗位的匹配程度,又有多少纯属盲目跟风和从众,自然需要被打上个问号。
当然,尽管人们本身就有“从众”的潜意识,但是,“国考”何以能引发“从众效应”,的确也值得反思。“国考”的魅力为何在三百六十行中一枝独秀,远超其他市场化的行当与职业?过热的“国考”,所形成的人才错配,也更令人担忧。那么,如何让“公务员”回归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行,或许,只有对权力更多的限制,让市场和社会更多的发育,只有当市场上提供的职业和岗位在福利待遇和发展机遇上都不逊于公务员“金饭碗”了。“从众心态”才能真正消弭,“国考”也才不必年年遭受“过热”的炙烤。(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