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 资料图
1945年10月4日,重庆。
闷热的天气,让人透不过气来。但更让人紧张窒息的是重庆国共双方谈判会场的气氛。
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现在,一个月的时间,双方最终陷入了僵局。这次谈判关乎着整个中国的命运。但是,此时此刻,谈判的会场却空无一人。
与此同时,不断有许多国共双方的领导核心人物来到重庆,气氛很不寻常。他们,与消失在谈判会场的主要领导人一样,共同赶去了重庆一个叫沙坪坝的地方,那里有一位老人刚刚离世。
周恩来送上了毛泽东亲手写的挽幛--“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蒋介石也献上了挽幛--“力行致用”。
这位引起如此大轰动,令重庆谈判突然停止,还让国共双方众多核心人物前去吊唁的老人,就是我国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
制精盐 摘掉“食土民族”的帽子
范旭东,1883年生于湖南湘阴。6岁时,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家境由小康转为一贫如洗。范旭东因姑母资助,才得以就学。17岁时,跟随兄长范源濂赴日本求学。
在异国他乡,范旭东顺利完成了中学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范旭东便回到了祖国,一心想用自己所学的东西来报效国家。
制精盐,就是他为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迈出的第一步。
1913年冬天,31岁的范旭东独自来到天津塘沽。海滩上盐坨遍地,如冰雪一般,无边无际。目睹此景,他心中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
久大盐业公司原貌 资料图
一年前,范旭东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在这个过程中,范旭东发现,在西方,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禁止用来喂养牲畜。可那时候国内生产的粗盐,氯化钠含量还不足50%,却直接供人食用,为此西方人常常讥笑中国为“食土民族”。
当时国内市面上出售的盐,都是混合了大量泥沙的粗盐,精盐只能从国外以昂贵的价格进口。食用精盐成为当时的达官贵人们的身份象征。
深感中国盐业的落后,1914年7月,范旭东向北京政府申请注册,获盐务署批准,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厂址定在了天津塘沽。
久大精盐(左)及其商标“海王星” 资料图
久大创建初期,范旭东既是经理也是唯一的技师。他每天在研究室里做着有关盐的实验。其实,他所谓的研究室只是大沽口海边的一个小破屋子。办公桌是特制的,比普通的书桌要长,下面是抽屉,还有一个两尺宽的橱柜,可以放铺盖。白天,他就在这个办公桌上办公,做化学实验;晚上,搬走文件、铺上铺盖就是床,一物三用。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1915年,第一批国产精盐问世,中国有了第一座生产精制盐的工厂。
永利制碱公司“红三角”商标 资料图
经过十年的奋斗,久大精盐因品质优良、物美价廉,深受赞誉,久大的产业也从起初的5万元资本发展到250万元,年产量从1500吨增长到62500吨,久大成了全国最大的精盐工厂。而塘沽这个荒凉的小渔村也变成一个近代工业快速发展的城镇。
制纯碱 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1926年,一包印有天津永利碱厂红三角商标的纯碱横渡过浩瀚的太平洋,在费城万国博览会上一鸣惊人,获得了金质奖章,会上评委评价说:“这是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这看似普通的白色粉末,是一个青年为实业救国奋斗整整8年的心血,也是中国一个特定时代的见证。
碱,是玻璃、造纸、制造、染料、冶金等工业的基本原料,也是人们生活中面食发酵必不可少的材料。由于化学工业落后,当时中国的碱市场被英商卜内门公司所垄断,而人们也只识“洋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英商乘机将碱价钱抬高,甚至捂住不卖,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范旭东曾到卜内门的英国本部参观,英国人嘲弄地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看锅炉房就好了。”
范旭东决意雪耻制碱。于是,1918年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制碱企业。为了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范旭东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陈调甫、王小徐、李烛尘、侯德榜,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团队,这也是一群真正为中国付出了一切的爱国青年。
当时,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技术被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所垄断,绝对保密,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现成的参考资料,无法采购到成套的机器设备,所有制碱技术和设备必须自力更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前进。
成本太高,范旭东锲而不舍地跟政府打交道争取免税,前前后后历时13年之久;资金不足,生产无法正常维持,范旭东不得不忍痛裁掉大批员工;技术无法突破,工厂长期不能盈利,股东们怨声载道……范旭东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为了共同的信念和事业,一群青年科学家聚拢在范旭东周围。图中人物为:侯德榜、陈调甫、范旭东、李烛尘、孙学悟。 资料图
1924年8月,永利投入200万元研制的第一批成批量碱制品终于产出。令人失望的是,生产出来的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消息传出,英资公司发出一阵嘲笑之声。此时,4台煅烧炉已全部烧坏,无法再用,全厂一度被迫停产,苦候数年的股东们也失去了耐心,唯有范旭东仍然咬牙坚持。卜内门公司则乘机要求与范旭东会谈,希望入股永利。虽然英商的入股能为永利带来一线生机,但范旭东还是以公司章程明确规定“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为理由,予以回绝。
时间又过了两年,1926年6月29日,当永利传动的皮带机传送出完全合格的白色粉末时,激动的永利员工欢呼雀跃,甚至因为高兴而痛哭流涕。这是经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斗取得的成果。为了区别于洋碱,范旭东把这一产品称之为“纯碱”,这是中国首次制成完全合格的纯碱,永利碱厂也成为亚洲第一个能合格生产纯碱的工厂。
到1933年,中国进口的洋碱量由原来的100万担减少到48万担,用“红三角”作为商标的永利纯碱为中国的纯碱市场争回了一半的份额。
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创办久大、永利的艰难,让范旭东深刻体会到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推进工业是何等地重要。在一次演讲中,他说:“中国如果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1922年,永利正在兴建,经济十分困难,但范旭东还是力排众议,下定决心拿出10万元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请美国哈弗大学化学博士孙学悟主持社务。
中国第一所民办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资料图
范旭东全力支持黄海社的活动,他首先把自己从久大、永利得到的创办人的酬劳金全部捐给黄海社作为活动经费。然后在1924年又发动永利的董事会,将所有的创办人基金也全部捐出。另外还决定黄海社如果资金不够,由永利和久大研究费中支付。这样就为黄海社的发展奠定了资金的牢固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黄海社随永利、久大南迁入川,在乐山市犍为县五通桥因陋就简建设。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钻研,在工作中结出累累硕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使黄海社成为华西学术研究的中心。
20世纪30年代初,在“永久黄”团体的事业得到初步发展的前提下,范旭东的视线转向化工的“另一翼”--酸。
制三酸 让中国化工展翅腾飞
“如果毁坏了永利厂,就等于毁了半个南京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毛泽东下了这样一个保全命令。
这里的“永利厂”,指的就是范旭东创办的南京永利硫酸錏(即硫酸铵)厂。
为什么要办硫酸錏厂?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许多其他工业的基础,任何工业少了它都很难做强做大;第二,和平时期硫酸錏厂的主要产品是氮肥,化学肥料的使用在近代实际上是一次农业革命,农业产量的增长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第三,在战争年代硫酸錏厂可以直接转化为军工厂,生产炸药。对于正在遭受日本日益严重的侵略蚕食的中国来说,硫酸錏厂在军事上的意义尤为重要。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着手筹建制酸工业,聘范旭东为委员。在跟英、德两国的公司谈判破裂后,考虑中国自办。于是范旭东踊跃承担,1933年12月,他创办南京硫酸錏厂的申请获得了国民政府的批准。
在电视剧《煮海》中,演员王志飞扮演的范旭东正在做实验。 资料图
范旭东吸取了建设碱厂时的教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制定了爱国、优质、快速、廉价的采购原则,一座新型现代化的化工联合企业终于在1937年2月5日南京卸甲甸如期竣工。
随着第一批硫酸錏化肥的产出,中国化肥工业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硫酸錏厂规模为年产硫酸铔5万吨,日产硫酸200吨,硝酸20吨,其产量远远超出了我国上世纪30年代的整体工业水平,国人把它和美国的杜邦公司相媲美,称它为“远东第一大厂”。
后来,范旭东在日记中写道:“列强争雄之合成氨高压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翼;现在又有合成氨、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宁举丧,不受奠仪”
然而,好景不长。
5个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相继沦陷。日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但有两个地方被他们完好地包围起来。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天津久大精盐厂,一个是永利制碱厂。范旭东不愿与敌合作,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求职工处理善后,退出工厂。
南京硫酸錏厂同样没能逃脱被夺的厄运。这个刚刚建成已达国际水准的工厂,在抗战爆发后立刻停产化肥,秘密改产军火支援抗战。日本对这个亚洲第一流的大厂早已虎视眈眈,日军逼近南京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逼范旭东就范,表示只要他愿意合作,就可保证工厂安全。范旭东断然拒绝,答复说:“宁举丧,不受奠仪。”见利诱不成,日军分3次轰炸工厂,导致厂区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被迫停止。
所幸,范旭东在南京沦陷前就做了撤退部署:技术人员和老技工要积极转移,凡是带得走的机器材料、图样、模型都抢运西迁,搬不走的设备也要将仪表拆走,主要设备或埋起来,或尽可能拆下扔进长江,以免为敌寇所用。
最终,永利錏厂在撤退中还是转移了部分设备,保留了不少人才。
为中国再创造一个化工中心
天津和南京的工厂落入敌手后,范旭东和同事们把部分设备搬迁到了四川。1938年9月18日,也就是“九一八”纪念日当天,新的久大盐厂在自贡宣告成立。次年,永利和黄海也在五通桥重新建成。
永利川厂(当时錏厂、碱厂合并后的统称)重建初期,范旭东不断鼓励员工:“我们要打破逃难心理,专心竭力为中国再创造一个化工中心,从种种角度创造新的环境,救国兼以自救。”
“坚守岗位,多做实事,向前努力,为我们的事业,做一颗民族复兴的种子。”范旭东勉励之语,成为员工工作的动力所在。虽生活清苦,但他们都不愿离开。范旭东与广大员工的同舟共济以及爱国之情,使永利川厂一步步走向复兴。
在重庆久大、永利联合办事处的墙上,挂着一张塘沽碱厂的照片,范旭东亲自在上面写了“燕云在望,以志不忘”八个字。他常常在照片前伫立,并对同事说:“我们一定要打回去的。”
抗战胜利后,范旭东对战后复兴事业充满了极度热情,他立即派先遣队前往南京接收硫酸錏厂,并组织修复以恢复生产,更着手规划我国十大化工厂的宏伟蓝图。但是,由于突发疾病不幸离世,终留遗憾壮志未酬。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在重庆沙坪坝南园不幸逝世,享年62岁。 (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琪红)
记者手记: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卢作孚。由此可见范旭东在中国化学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范旭东用化学进行实业救国的道路走得异常坎坷与艰难。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以及股东目光之短浅、外商挤压之蛮横、市场发育之病态等等,无不令人唏嘘感叹。
创业三十年,他始终不觉自己是商人,“本底子是书生事业,惟有亲近学术,开拓我们事业的前程,才是正轨。”
面对日本军方的威逼利诱,他断然回答:“宁举丧,不受奠仪”。铿锵之言,彰显着一个中国人威武不屈的浩然气节。
范旭东毕生拼斗于中国化工业的振兴,从商不为私利,矢志不忘复兴,为国为民,实在是真正的“商之大者”!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范旭东》(http://qclz.youth.cn/f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