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故事赵元任:心系祖国而终未返

2012-08-29 14:15 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

  赵元任故居--清华照澜院 资料图

  照澜院1号位于清华大学西南处,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美籍华人语言学家赵元任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期间(1925年-1929年)的居所,这里也凝聚着他对故国故园最深的眷恋。

  赵元任是语言学大师,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基石。他也是开创我国近现代音乐新纪元的作曲家。同时,他在数学、物理学、哲学等领域也颇多建树,堪称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阔别祖国四十几年的赵元任每次回国几乎全部日程都用来寻访故园、故乡、故校与故知。

  中国语言学之父“玩转学问”

  赵元任精通汉语,能说各地方言33种,亦通晓英、德、法、日、俄、古希腊和拉丁文等多国语言文字,是开辟中国现代语言学和语音学的前驱者;他精通乐理,一生创作了100多首歌曲和钢琴小品,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给朴素曲调配上丰富和声的第一人;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讲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赵元任何以取得这样的成就?答曰:“好玩儿。”对于学问的研求,赵元任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赵元任做学问,纯粹是为了兴趣和“好玩”,感觉是在一种放松状态下的“玩”,而且“玩”得还游刃有余。语言学家陈原曾这样形容赵元任的“好玩儿”:“世界上很多大科学家研究某种现象和理论时,他们自己常以为是为了好玩儿”、“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兴趣的使然。

  赵元任,字宣仲,又字宜重,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生于天津。父亲赵衡年是清朝的举人,但未入仕途。母亲冯莱荪也很有才华,能诗善词,写一手好字,还能唱昆曲、吹奏乐器,对幼年的赵元任影响较大。赵元任6岁进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后来到常州的溪山小学读书,接受新式教育。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14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老师的喜爱。

 

  年轻时期的赵元任 资料图

  1910年夏,赵元任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公费赴美留学生,到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学习,1914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15年,他进哈佛大学深造,191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开始在美国的大学教学。

  初到美国时的赵元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数学与物理上,以至于美国史只得了68分,“是我做学生以来最低的分数。”赵元任后来如此回忆。在康奈尔大学,赵元任展现出天才的学习能力,他曾得到三个满分和一个99分,创下了康奈尔大学当时最优异成绩的纪录。

  1920年冬天,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赵元任为其担任翻译。罗素每到一地演讲,赵元任即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当地人均以为赵元任是他们的老乡。事后赵元任透露,有些方言他原本也不会,但他会在途中留意学习,所以,一路走来,现学现卖,就又学会了不少方言。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每“到”一地,就用当地方言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赵元任可以称得上是精通汉语,但绝不单是一位汉语学家。在外国语方面,据他自己说:“在应用文写作方面,英文、德文、法文都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丁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

  定居美国以后,赵元任游历其他国家介绍古今汉语和各地方言,操各国语言对他来说与说汉语一样细致入微。有一次,他在索邦用法语讲演,用标准的法国语音,讲完了,听众对他说:“你法国话说得真好,你的法国话比法国人说得都好。”

  在关于语言学的讲学或著作中,他经常使用一些多由他自己创作的妙趣横生的故事来加深人们的印象。

  执教清华 桃李满天下

  1925年的一天,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里,一位教授在讲授中国音韵学。他用了两句通俗的话,来说明阴阳上去入五声。第一句是“中华好大国”;第二句是“偷尝两块肉”。这两句话,或庄重自豪,或风趣幽默,正好说明了五声,立刻被学生记住了。

  这位教授正是33岁回国执教的赵元任,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同被聘为“导师”。这也是后来人人称道的“国学四大导师”。赵元任是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语音和字义的问题上,他曾写过一段著名的《施氏食狮史》,用一个音(shi)来幽默阐述他的观点。说:“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施氏食狮史》短小精悍,笑料赅备而情节完整,懂古汉语的人一目了然,确实饶有趣味。此文收入了《大英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为汉学家们压箱底的噱头。

  在清华园中学术事业的不断进展,加上充实而安适的生活,时常激发他多方面的才华与创新的禀赋。在照澜院1号,他还创作了庄谐并重的格言体《语条儿》,1926年5月在《清华周刊》刊出,称作“赵语录”。18条语录,短小别致,语意精辟,诙谐中蕴含深邃的哲理。

  赵元任在工作 资料图

  《清华周刊》“欢送赵元任先生”一文中,清华学生略带调侃地表达了对赵元任夫妇营造多彩学术生活的留恋:“先生学问渊博,名震中西,对于语言学一门,尤多研究,既善论理堂上催眠,复精小桥食社调味,巧手操琴,莺歌唱谱,是以耳目口鼻,皆不能忘先生。”

  上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罗常培教授这样评价赵元任:“他的学问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学和数理逻辑,可是他于语言学的贡献特别大。近三十年来,科学的中国语言研究可以说由他才奠定了基石”。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业余”作曲家

  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赵元任为避难离开了祖国,他下决心暂时出去工作一阵,但是谁知这一去就久违了故国整整后半生。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首《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中国20世纪的经典歌曲,可谓家喻户晓。当赵元任先生创作出这首歌时,他不会想到这首歌一边被写入中国近代音乐史的起点,一边又折射出自己一生思念故土、未能归国的巨大遗憾。

   音乐和语言是近亲,这两者在赵元任身上结合起来不是偶然的。多年的语言研究工作,对赵元任的音乐创作具有明显的影响。他特别注意根据中国语言的声调和音韵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使歌词的声韵与曲调吻合,使歌曲既富有韵味,又有口语化的倾诉感。

  在音乐艺术领域,赵元任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创新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作品。早在美国学习期间,赵元任就对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选修和声学,还学习作曲、钢琴等课程,并开始音乐创作。

  1981年6月5日,邓小平接见赵元任及其女儿赵如兰,梅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参加了会见。(前排左五为邓小平,左四为赵元任,左二为王光美,右三为赵如兰,右一为梅益) 资料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表达他对和平的深切呼唤,该作品于1915年1月在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成为近现代中国作曲家最早创作并发表的钢琴曲。1914年前后,他根据民间“焰口调”改编、填词创作了歌曲《尽力中华》,唱响了“振兴中华”的号角。

  赵元任也爱好合唱、交响乐和歌剧,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听音乐会。他还是学校合唱队的活跃分子,担任过指挥,参加过由学生排演的威尔第著名歌剧《阿依达》的表演。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对赵元任曾有过一段非常中肯的评价:“像这样一位从事理科、文科研究博学多能的学者,对音乐来说,顶多是个业余的了,但是他的贡献却远远超过许多时尚的作曲家和理论家。他对音乐爱好虽然是业余的,但下了工夫。”

  作为业余音乐家,赵元任从未间断过对音乐的钻研。1925年,他在清华教过一年西方音乐欣赏,集合师生组织“琴韵歌声会”,为“振兴戏剧社”改译并导演西方幽默剧《三角》,每一句台词都有他注明的发音与声调。好友刘半农、胡适、徐志摩等都写新诗,他也以新诗作歌词,尝试用现代音乐技巧咏唱新诗,或创新中国传统曲子,赋予民族传统歌曲以现代气象。他创作的《劳动歌》、《尽力中华》等音乐作品,大部分收录在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诗歌集》和《儿童节歌曲集》中。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突破了“学堂乐歌”借用外国乐谱填词的模式,开始完全由中国人独立作曲作词,使中国近现代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婚礼简单却相守到老

  赵元任和妻子杨步伟在美国经友人介绍,相识于1920年。杨步伟出身南京望族,其祖父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创始人杨仁山居士。杨步伟后来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友人合开了一所“森仁妇产科医院”,只设儿科和妇产科。她仁心仁术,打算终身不嫁,以悬壶济世为己任,开创妇女创业风气之先。赵元任被大他三岁的杨步伟所吸引。“己任”终究敌不过“元任”,再坚固的磐石也会因爱情而转移,活力四射的青年才俊赵元任魅力无穷,使杨步伟欣然放弃事业,回归家庭,1921年6月1日,两人结婚。

  赵元任和杨步伟的婚礼别出心裁,一改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的陋习,办得极其俭朴。这天,赵元任和杨步伟到中山公园,照了一张结婚照,然后将结婚照和他们起草的“结婚通知书”一并寄给亲友。

  结婚证书写道:“赵元任博士和杨步伟女医士十分恭敬地对朋友们和亲戚们送呈这份临时的通知书,告诉诸位:他们两人在这信未到之先,已经在1921年6月1日下午3点钟,东经百二十度平均太阳标准时,在北京自主结婚。”并且声明:“除了两个例外,贺礼绝对不收,例外一是书信、诗文,或音乐曲谱等,例外二是捐给中国科学社。”

  下午,赵元任和杨步伟将胡适和朱征(杨步伟在医院的同事)请到家中,由杨步伟掌勺,做了一桌饭菜。饭后,赵元任从抽屉里取出两人的结婚证书,请两位证婚人签名。证婚人签名之后,婚礼即宣告完成。

  赵元任与杨步伟的结婚照 资料图

  在那个新潮的年代,这两个人的婚礼第二天就成了报纸上的新闻,称这一婚礼是“新人物的新式结婚”。当时,罗素正在访华,他也盛赞这个婚礼“够简单了,不能再简单了”。

  简单的婚礼丝毫没有妨碍赵、杨二人白头偕老。婚后,杨步伟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太太。赵家好客,誉满清华。赵元任在清华园任教的四年间,每逢节假日,校内校外都有很多人来赵家拜访赵元任。

  1971年6月1日,是赵元任杨步伟金婚纪念日。门生故旧在美国旧金山为他们举行庆祝宴会。杨步伟曾当场赋诗一首:“吵吵闹闹五十年,人人都说好姻缘。元任今生欠我业,颠倒阴阳再团圆。”赵元任也即兴和诗一首:“阴阳颠倒又团圆,犹似当年蜜蜜甜。男女平权新世纪,同偕造福为人间。”

  赵元任远在异国他乡,故园难忘。美国的清华校友聚会,赵元任每次必定参加,每次必定唱起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屹立中央……”,唱起他自己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1981年6月,赵元任回到阔别40多年的祖国,他在旧居前深情地徘徊,“去国不久的人,不懂得思恋故土的深情!”面对送行的友人,他频频表示:“我还要来的,我还要来的……”。但这一切尚未来得及实现,1982年2月24日,89岁高龄的赵元任病逝于美国麻省剑桥的黄山医院,再也未能实现重返祖国的夙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夏池编写)

 

  上世纪六十年代,赵元任夫妇摄于美国。资料图

  记者手记:

  赵元任的二女儿赵新那回忆了这样一件事,一次,父亲兴致勃勃地灌录一张汉语教学唱片,在吟诵到《长恨歌》时,忽然悲从中来,泣不成声。赵元任的日记中也记录了这一片段:“几次试诵,总以情不自禁,泣不成声,不能卒读而告终”,赵元任身在异乡,心系祖国。作为中国20世纪科学界、语言学界、音乐界的先行者,他“管领风骚”的学术生命力,“出人窠臼”的探索开拓精神,以及他平和诙谐的学者风范和人文气质,永远地留在了祖国。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赵元任》(http://qclz.youth.cn/zh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