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兢兢业业谱写绚彩艺术人生

2012-09-05 15:59 来源:中国青年网

 

著名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 资料图

  2012年8月10日,北京人艺60周年沪演成功,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撰文评论,认为话剧舞台是影视演员的一个强力的充电器,影视演员应该常回舞台,演出经典剧目,来集聚内力、自我提升。

  她感叹:“平庸的电视剧拍多了,会让演员在精神上懒散起来,尤其一些浅薄的剧本,在戏剧冲突和人性挖掘方面,简单幼稚并无深度,演起来不费力,时间一长,演员就会慢慢地不习惯往深里去思考了。那种浅薄的工作,最毒害艺术创作者的神经。”

  以上这段话,不仅表达出奚美娟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还反映出对自己从事艺术工作的“严格”要求。

  奚美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艺术家,有“中国影坛常青树”之称。对于取得如此成就的她来讲,和她那种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早年的奚美娟  资料图

  与艺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55年,奚美娟出生于上海近郊川沙县(现为浦东新区)的一个普通人家。整个家族中没有任何人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父亲是玩具设计师,母亲是纺织工人。 

  奚美娟家在城乡结合部,与上海城区只有一街之隔。在街的那边是繁华的城市氛围,马路这边则是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奚美娟与艺术的第一次接触是从“无声电影”开始的。父亲曾被借调到上海电影机械厂去设计适合于支援山区的放映机。一次,父亲把刚设计制作好的放映机带了回来,在家里白墙上放映电影《地雷战》。放电影的时候,左邻右舍都跑到她家观看,由于是样品机,“银幕”上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但奚美娟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在采访中,奚美娟告诉记者:“我从小在这城乡结合部长大,对我以后在艺术的感悟上有很大的益处。”自小的城市生活,给奚美娟带来了天生的自信。田园生活则给她带来了艺术灵感,使她有着很好的想像力。

  奚美娟当时不可能意识到,她在未来的演艺道路上游刃有余,和童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勤奋的读书郎

  很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奚美娟成了一个非常勤奋的读书郎。但好景不长,“文革”来了,街头到处是红卫兵,到处是批斗,学校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文革”使奚美娟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充满暴力和死亡的阴影。

  此时的奚美娟躲进了书斋。这得益于小学语文教师丁老师的启蒙,丁老师一直借书给奚美娟看。在这期间,她看完了《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小说。 

  就这样,奚美娟迷上看小说,一本一本接着看。上课偷着看,下课也悄悄看,白天在河边看,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她堂姐学校有一个图书馆,奚美娟经常去堂姐那里借书。有一天傍晚,奚美娟向堂姐借了一本新书,堂姐谎称“这本书说好明天一早就要还的”,奚美娟那天看了整整一个通宵。 

  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小说,奚美娟就如同牛羊吃百草,一本一本吞下去。忙碌的父亲很少照顾到奚美娟,但有一次教育奚美娟的弟弟: “你看你姐姐就在看书。”父亲无意中带出来一句话,给了奚美娟很大的鼓励。

  邂逅,改变她人生轨迹

早年的奚美娟正在排戏。 资料图

  1973年1月,奚美娟中学毕业,与那个年代的很多青年一样,报名当了知青,她来到郊区插队劳动。一个月以后,上海戏剧学院宣布招生。 

  对于从没有受过艺术熏陶的奚美娟来说,那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但当时的招生属于“政治任务”,选拔演艺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海选”,凡符合报考条件的18-22岁的青年都由所在单位统一报名。奚美娟插队所在的大队也把奚美娟的名字报上了。 

  奚美娟在去上海戏剧学院之前没有看过一次话剧,也没有接触过任何别的艺术形式。除了童年的“无声电影”外,奚美娟只看过几次露天电影。 

  于是,奚美娟带着好玩和好奇的心理,参加了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仿佛做着一项组织安排的工作。 

  初选结束后,接着进入了比较正规和严格的面试。主考老师让她演一段“故事”,奚美娟自然而然就想起了插队生活:她从生产队劳动回家,把锄头的泥弄掉,靠在门口。看水缸里没水了,就拎了一个水桶去打水。这时主考老师突然叫道:“失火啦。” 

  奚美娟完全懵了,不知道是真的失火了,还是老师在考她。但既然如此,奚美娟只好假戏真做,真戏假做。奚美娟觉得救火一个水桶水不够,又拿了一个脸盆就跑出去。 

  这是奚美娟自出生以来的第一个“小品”,但她根本没把是否录取放在心上。考完以后,她觉得完成了一项工作,又去插队的地方干活了。 直到1973年7月,公社通知奚美娟,9月1日去上海戏剧学院报到。  

  最终,经过层层筛选,奚美娟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上海市最高的艺术学府。奚美娟说:“现在想想,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把我推进上海戏剧学院去的。我真的很庆幸,我没有浪费过很多时间。” 

  就这样,奚美娟开始了四年的戏剧学院生涯。学老教材,演样板戏,经常下乡体验生活。奚美娟总是兢兢业业、勤勤奋奋。奚美娟快乐、充实地度过了“文革”的最后四年。 

  获奖,是对苦练的最好肯定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中国文艺的春天到来了。从1976年到90年代初,奚美娟一直活跃在上海人艺的话剧舞台上。 

  “在舞台上,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的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不能够完全完成。在学校里,老师只是领你进门,具体怎么做是要看你毕业以后的实践。这个阶段我演了很多的话剧。”奚美娟说。

青年时期的奚美娟 资料图

  在艺术表演上,奚美娟总是精益求精,舍得下苦功。有一次,戏里面有一个挑担子的动作,奚美娟觉得这个动作做得不好。她就每天提早半小时到剧院,就在那里挑来挑去,挑来挑去,寻找着一种最准确的感觉。

  1978年,奚美娟进入剧团2年以后,收获了她平生第一个奖项--凭借《枯木逢春》中的出色表现,她荣获优秀表演奖。这个奖项在奚美娟所有的奖项中级别和知名度都不算高,但奚美娟感到弥足珍贵:“这是我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得到的第一个奖,得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增加信心,是对自我的肯定,尤其我从戏剧学院毕业刚刚2年,有很多东西还在模棱两可当中,还在探索当中,有这么一个肯定,现在回想起来对一个青年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起码我被认可了,起码自己努力探索的方向没有错。” 

  接着,奚美娟先后主演了话剧《于无声处》、《救救她》,部部出彩,技惊四座。 

  1979年,奚美娟获得至今依然很少为人所知的第二个奖项: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中青年优秀演员奖。当时没有奖金,没有奖杯,只有一个印了字的瓷花瓶。奚美娟至今珍藏,因为这是她取得突破的象征。

  卓绝演技,艺术之花全面盛开

  从1976年到1990年,整整15个年头,奚美娟在话剧表演方面也经历了懵懂、成熟和蜕变的3个阶段。凭借在话剧领域日渐精湛的表演功底,奚美娟开始涉足影视领域。

  1990年,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女导演武珍年对奚美娟的绝对信任,促使她向影视界跨出了第一步。没想到奚美娟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她因主演电影处女作《假女真情》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奚美娟顺利地完成了从话剧舞台到影视天地的转换,并且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这一年,奚美娟36岁。 

  “80年代的时候经常有一些过路片、参考片之类,只要有放映,我就想方设法去看。”奚美娟说,看这些电影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纯粹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看到一个特别棒的电影,她就会琢磨,如果我去演,会怎么样?她经常把自己放进去。

  所以,当突然间有一个机会的时候,奚美娟把自己对电影表演多年琢磨的积累放到了她的电影处女作中,获得肯定,当属情理之中。 

  《假女真情》的成功,吹响了奚美娟进军影视界的号角。对此良好的开端,奚美娟非常庆幸:“戏剧和影视,虽然是姐妹艺术,还是有所不同的,毕竟是两个行当。所以这个转型的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好多舞台演员转到影视的时候就无法发挥他的特长,或者没有在舞台上发挥得好。获得金鸡奖,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我走到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使我从戏剧转到电影的时候,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和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奚美娟 资料图

  接下来奚美娟片约不断,由于在电影《蒋筑英》中成功地塑造了蒋筑英的妻子,奚美娟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主角奖。

  十年来,奚美娟主演了《假女真情》、《蒋筑英》、《儿女情长》、《一棵树》、《红色康乃馨》、《黑金》等多部影视作品,成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角色。 

 

生活中的奚美娟。 资料图

  20多年来,奚美娟在话剧、电影、电视领域里都卓有成就,并且有“获奖专业户”之称。对此,奚美娟认为:“年轻的时候希望得到奖项,这是非常正常的。我觉得不能去嘲讽这种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年轻演员需要这种认可来帮助他增加信心。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然后我觉得当你真的在演艺上成熟以后,得奖比较多了之后,我自己觉得这个东西并不是完全能够确认真正水准的时候,得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每一个阶段提高,如何上一个台阶。如果你是职业演员,不是玩票的话,我觉得艺术是无限的东西。” 

  人文倡导,文化传承之师

  2008年,在央视向中外直播的“情满中国”抗击冰雪文艺晚会上,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前夕,奚美娟作为影视界的演员,参与了这场抗灾义演。她特地从外地赶到演出现场,为的是表达心中对灾区人民的那份爱。

  “作为一名演员,能参加这样的演出,对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与这些平民英雄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感受到了人文精神在国民中的光大与沉淀。”

  曾几何时,社会的开放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一些不良现象,许多人都在追求实际利益,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显然被认为不合时宜而搁置起来。于是,破坏性的、唯利是图的道德虚无主义侵入了社会意识,人性中的恶魔性因素通过破坏得以泛滥,把一些阴暗卑琐的东西当作新潮流的法宝祭起来,反对人性中的高贵因素。

  在这样的状况下,人文精神的失落其实会对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造成严重的伤害。“冰雪无情人有情。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但在灾难面前,我们又可喜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人性中一种高贵因素的发散,人文状态中大爱精神的传播。这是真正让人感动和值得骄傲的。”奚美娟说。

  “中国有你,中国有我。在灾难过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相信会有更多精彩,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奚美娟动情地一席话感动了无数你我,这个文明文化的倡导者再一次流露出她的忧国忧民情思,她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神圣职责!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哲)

  记者手记:

  奚美娟的艺术人生是兢兢业业、行云流水、不事张扬的人生。 

  无论是话剧舞台或者影视天地,奚美娟都做到游刃有余、出类拔萃。面对所有的成绩,她只是淡然一笑,永远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当观众和媒体在议论着奚美娟的新突破的时候,默默前行的奚美娟已经有了更新的突破。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奚美娟》(http://qclz.youth.cn/x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