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融通一奇才

2012-08-24 18:37 来源:中国青年网

 

顾毓琇 资料图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顾毓琇的名字似乎远不及郭沫若、朱自清那么响亮,可他为何能与半个世纪前的那些民族大家齐名?而又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会对他感到陌生?他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人生又书写了怎样一段传奇?

  走进他的故事,探访故事中的性情,方可找到答案。

  业精于理,功成“现代电机理论”最有贡献者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5岁便开始读私塾,文学功底颇佳,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的父亲)就曾做他的中文老师。他的父亲顾晦农年轻时受进步思潮影响,毕业于法政学堂,精于算学。也许是受到喜爱数学的父亲影响,顾毓琇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数学天分。

  很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出过一道题:假设有75个和尚,一共有75个馒头。老和尚一次吃两个馒头,小和尚两个人分一个馒头。问一共有多少个老和尚和多少小和尚?年幼的顾毓琇听到这道题只略作思考,甚至不需演算便轻松答道:“一共有25个老和尚和50个小和尚。”

  良好的教育加之聪颖的天资让顾毓琇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5年的一个学期期末,因为数学成绩一贯骄人,顾毓琇被奖励了一套当时少有学生拥有的机械绘图工具。而携带着这套工具,他的人生也在这年夏天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

  1915年夏,13岁的顾毓琇顺利通过清华学校的入学考试,成为了该校初中部的一名学生。此后,他在清华度过了8年的学习时光。1923年毕业后,顾毓琇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仅仅4年半的时间,这位天赋异禀的奇才便获得了电机工程学学士、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由此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个获得电机工程学博士的中国人。

  凭着极强的天赋和刻苦的精神,顾毓琇在电机学研究领域恣意徜徉,收获硕果累累。他23岁发明“四次方程通解法”,26岁发明“顾氏变数”,年届五十,又开始了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从1926年至1961年间,顾毓琇发表的学术论文达60篇之多。

197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授予顾毓琇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资料图

       1972年,70岁高龄的顾老更是获得了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 Medel)。而在今天的国际电机学界,顾毓琇素来被称为“现代电机理论”的最有贡献者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

  学博于文,名归我国话剧界公认之先驱

  一世成就电机学领域泰斗之名的顾毓琇,其名望却远远不仅限于专业领域。1915年进入清华园的那个懵懂少年,在随后的8年间日渐萌生了对文学的热爱。

  1921年11月,18岁的顾毓琇与闻一多、梁实秋等同学一起组建了清华文学社。社团成立不久,他们就请到了徐志摩来演讲新诗。在此之前,顾毓琇从未尝试过写诗,也没有写过文言白话文。而就从听到这次演讲开始,顾毓琇的文学灵感被点燃,他在用理性思维钻研学理的同时,也慢慢张开了感性的翅膀,遨游在丰富的文学世界里。他不仅写过小说,还创作话剧,逐渐成为了日后我国话剧界公认的先驱之一。

  同样是在1921年,顾毓琇翻译了《悲剧者》和《一个囚犯》两个外国话剧剧本,接着又创作了我国现代话剧最早的剧本之一《孤鸿》,后来他还编导过《张约翰》等剧目。

  在美国留学时,顾毓琇曾创作过一部当年十分有名的话剧——《琵琶记》。话剧的剧本依照我国古代戏剧改编,而改编的过程里,顾毓琇则是把中国古代戏剧的特有形式和东方美学观念融入了西方话剧的框架中。当这部话剧在美国的戏剧舞台上首次亮相,对于当年并不了解东方文化的美国人而言,看过之后无不惊呼大开眼界。

  冰心夫妇的挚友和红娘

  青年时的顾毓琇纵情游弋于文学天地,身边不乏众多文坛好友,如梁实秋、闻一多、曹禺等人。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文学家冰心也是他的好友。1929年,冰心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殊不知,这一世佳话却是顾毓琇为他们牵了红线。

顾毓琇夫妇参加麻省理工学院校庆。顾毓琇是第一位获得该校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资料图

  1923年,在清华读书的顾毓琇被保送公费到美国留学。那时候留学是要坐船去的,同船去的有冰心、吴文藻,还有著名新月派文学家梁实秋。

  美国有万里之遥,坐船总需花上些时日,而通过在邮轮上办“海啸”壁报,顾毓琇、梁实秋、冰心等人结为了好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里,书呆子吴文藻得以结识矜持的冰心。日后在美国生活,依然是顾毓琇牵线搭桥,最终使得吴文藻与冰心收获了半个多世纪不离不弃的爱情。

  洋装穿在身,心是中国心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

国土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

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顾毓琇(中)获兰姆金质奖章。资料图

  艺术全才,著作等身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醉心于古典音乐的顾毓琇即使日后移居美国,依然继续潜心于我国古典音乐的探雅,在典雅的古典音乐世界里,用串串音符营造着音乐奇迹。当人们惊叹他能够同时在理工、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有所建树时,这位俊雅博学的大师却从未止步于凡俗境地,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忧国忧民,心系统一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右一)、王婉靖(右二)夫妇与冰心(左二)、吴文藻(左一)夫妇。资料图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顾毓琇曾写过一首《临江仙》词:文艺复兴今日事,开来继往精神,山河大地尽回春。九州同意志,五族一家亲,诗圣词仙书画妙,况加科技更新,年丰物阜最堪珍,仁人心日月,天际摘星辰。

  这首词是顾毓琇在看到祖国翻天覆地变化后满怀激情而写。当白发苍苍的他再次踏上祖国大地之时,中国在经历沧海沉浮后已经焕然一新,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作为世纪老人,他的生命记忆一直伴随着中国百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他的灵魂也一直随着中国的历史而跳动。

  学术泰斗,誉满中西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顾毓琇(左二)、王婉靖(右三)夫妇与钱钟书(左一)、杨绛(右二)夫妇。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为顾毓琇的小学国文老师,无锡“钱钟书故居”由顾毓琇题匾。资料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洪岩曾说:“江泽民主席曾经是顾毓琇在上海交通大学教书时的学生,江主席对老师感情非常深厚,这首诗是江泽民写给顾毓琇的。在这首诗当中颂扬了顾毓琇在教育、科研、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杰出成绩。顾毓琇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进行教育工作,是一名教育家。顾毓琇曾经在一首自述诗中写道:三千弟子尽豪杰。”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然而顾毓琇生前却一直以恬淡的心态面对生活。晚年他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这样的概括:学者、教授、诗人,清风、明月、劲松。(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钊汐编写)

  编后语:

  顾毓琇先生集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记者在感叹这位百岁老人的诸多成绩之时,更多是为其多方面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作为职业教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投诸教育事业,虽学贯中西,却淡泊名利,坦荡豁达。历经世纪风云,饱览人间沧桑的顾毓琇先生,一生皆为传奇。

  十年前的9月9日,顾老在美国走完了他的世纪人生,而他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将永远流传下去,融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记忆深处。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顾毓琇》(http://qclz.youth.c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