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也许你没有看过电影《上甘岭》,但你一定听过歌曲《我的祖国》;可能许多人脱口而出的仅仅只有前面两句,但你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伴随歌声将旋律哼唱下去。
《我的祖国》,这首优美、抒情的电影插曲,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其动听的旋律、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真质朴的情感,激励着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009年10月1日晚8点,建国60周年国庆晚会,在《我的祖国》雄壮的歌声中拉开了帷幕。这是这首流传了50多年的老歌,最大规模、最华丽的一次亮相。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就是歌曲的创作者刘炽在旋律中歌唱祖国的故事。
在毛泽东课上打呼噜的“小火苗”
1937年的一天,在陕北延安的一个土台子上,毛泽东正在给一群席地而坐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学生讲课。今天他主讲的内容是辩证唯物论,黑格尔、费尔巴赫,整个不大的的土场子里,只有毛泽东洪亮的湖南口音,忽然一段不太和谐的呼噜声,从学生中传了出来,毛泽东定睛一看,坐在前排的一个小鬼耷拉着头,早已进入了梦乡,这个小鬼就是后来著名的作曲家刘炽。
刘炽的童年是在西安度过的,他原名刘德荫。9岁时,父亲失业,三代人生活艰难。为减轻家庭负担,刘炽到西安三仙庙里打扫佛堂。庙里有一支古乐队,在那里刘炽学会了笛、笙、云锣和记工尺谱。刘炽说:“这叫因穷而得‘乐’。”
刘炽13岁时又到西京印书馆当了童工。他15岁那年西安事变发生,整个西安沸腾起来。当听说离西安不远有一支红军队伍,他便偷偷离家,步行90里,在云阳镇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前红三军团。随后,他跟着队伍一路北上奔赴延安。
在北上延安的途中,刘炽兴奋得不能自已,又唱又跳。一位东北军的军官说,这娃像颗小火苗,一张能唱歌的嘴,两撇又粗又重的眉,活像个炽热的炽字组成的人,叫啥刘德荫么,就叫刘炽吧!到延安后,有着传统封建意味的原名就被人们遗忘了。
延安的生活虽然清贫,但红军的精神生活却是快乐丰富的。刘炽先是在红军大学里当学员。所谓红军大学的课堂,当时就是场院。学员们席地而坐,教员就站在土台子上讲课。校舍虽然简陋,但这里却云集着一流的教员:毛泽东、朱德、艾思奇等一批革命家。
由于刘炽的年龄小又十分活跃,部队首长就让他在红军剧社当了一名小演员。后来海伦·斯诺来到延安,很快就被刘炽的活泼所吸引。在她的《七十年代西行漫记》一书中,曾特别记述了她对刘炽的记忆:“他是一个天才少年,剧团里一个受人欢迎的小演员。他在剧院里唱得太多了,他的声音几乎是被毁坏的,医生们只能用长期禁止他唱歌来恢复他的嗓音。他机敏的才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时常使我惊异的地方。”
冼星海:“好”、“很好”、“非常好”
1939年的一天,冼星海指挥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首次正式公演,抗日剧社的小刘炽和几名队友也来到了这里,坐在台下倾听。
这次刘炽并没有打呼噜,而是感动振奋、热血沸腾。一段旋律竟能将祖国的山山水水,描绘得如此雄壮美丽!
第二天,刘炽向剧社领导提出了报考鲁艺音乐系的请求。不久之后,刘炽成为了冼星海的学生。
自此,刘炽迷上了作曲。枯燥的音阶在他的组合下变得浪漫异常,简单的音符在他的编织下产生出许许多多陌生迷人的音响,一种新的语言从他心里如小溪般流淌出来。他的第一篇习作是《陕北情歌》,冼星海在他的作业本上批:好,第二篇交的是一首儿童歌曲《叮叮当》,冼星海批:很好。第三篇刘炽交了一首混声二部合唱《打场歌》,冼星海为这么有灵气的孩子激动了,兴奋地在曲谱旁批道:“非常好,我希望它能传唱全国!”
冼星海的青睐,激起了刘炽更大的热情,他开始接触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并且他继续到民间采风,凭借独特的记谱方式,深藏起许多陕北、蒙古、新疆民歌和他的家乡小调,这些素材犹如条条溪流汇入他心中的音乐之泉。
1940年,冼星海去了苏联,刘炽也从延安鲁艺毕业。他听从冼星海的教诲去了内蒙、河防,大量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就在刘炽19岁这一年,他写出了延安时期的第三部歌剧《塞北黄昏》。
1945年抗战胜利,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东北工作团开展工作,延安鲁艺也组成了一个工作队一同前往,鲁艺各系的师生开始踊跃报名,刘炽也兴冲冲地要求上前线。然而前往东北的名单中,却并没有刘炽的名字。1945年8月底,挺进东北的部队召开欢送会,周恩来也来到了现场。此时刘炽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无奈之下,他冲破警卫跑到了周恩来的面前,对周恩来说“我要去东北”。周恩来回头冲着主管领导周扬说:“他有这个愿望是好事,就让他去吧。”从此刘炽离开了生活8年的延安。
“一条大河”久不衰 烽烟滚滚赞“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音乐,并不受音乐家们的重视,在他们看来,那是一种简单而没有艺术水准的创作。然而刘炽却误打误撞,被挤进了大银幕前。他并没有想到,这些电影音乐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1957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沙蒙,找到了刘炽和乔羽,希望他们能够为正在拍摄的电影《上甘岭》创作歌曲。
刘炽说:“我是以全部的感情和积累投入影片《上甘岭》的音乐创作的。”
沙蒙是个懂音乐的导演,他对刘炽说:“我希望《我的祖国》这支歌能随电影的映出传遍全国。”
刘炽接过沙蒙分镜头本上的歌词,反复吟咏,怎么也找不到感觉,捕捉不到旋律,他觉得这歌词中少了诗的韵律,便连夜找到沙蒙。在刘炽的建议下,又请来了乔羽重写了一首《我的祖国》。
在为《上甘岭》谱曲时,刘炽几次被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在他笔下,歌曲《我的祖国》已远远超出音乐技法的界限,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写照。刘炽在自己的创作集中这样写道:“有人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还有人说音乐是国际的语言,我更趋于第三种说法,音乐是我心灵深处的语言。”
1964年《英雄儿女》的作者请刘炽再度出山。刘炽坦诚地表示:“我已经写过《上甘岭》,同是抗美援朝题材,恐怕音乐上难有突破……”但刘炽没拗过老朋友,他接下了这个任务。刘炽请来了公木为歌曲作词。
当他一口气为公木的三段词谱完曲后,仍感到意犹未尽,创作的激情使他不能罢笔。于是他按心中激荡的旋律又续上了四句词作为副歌。他的感情渐渐平息下来后,他把词曲拿给公木,说:“我当时实在停不下笔,给续上四句作为副歌,当用则用,不行你再另填。”公木赞不绝口:“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因此许多行家们评价说,正歌与副歌的韵脚不一致。正是这不一致创造出一首气势磅礴、风靡不止的“英雄赞歌”。
后来,刘炽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创作,“我把我的作品《我的祖国》当成柔美、明媚的女儿,把《英雄赞歌》当成威武不屈的儿子,他们俩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但共同点都是民族的、新生的、共和国的。”
昆明湖上“荡双桨” 一往情深《祖国颂》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会让很多人想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这首歌,陪着几代人度过了他们的童年。
1955年,刘炽创作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时,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一年的七月初,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带领《祖国的花朵》摄制组全体成员,以及一大群十一、二岁的小演员,来到万寿山下,在颐和园中嬉戏,到昆明湖上划船,刘炽作为电影的作曲,也就跟着一起来到了颐和园。孩子们嬉戏、欢乐,划着、闹着,刘炽像孩子们一样活泼,打水仗、赛船,脱下鞋坐在船舷上打水泡,就是孩子们和这个中年叔叔,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忽然刘炽大喊,快靠岸、快靠岸,《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已经在刘炽的脑海里完成了。
“我们这些艺术家,绝大部分的人对祖国的感情都是一往情深,绝不是商业交换……对祖国没有价钱可讲,就叫一往情深。”
刘炽是一个为祖国而写作的音乐家,在那些描写祖国的旋律世界里,他如痴如醉、如饥似渴。他创作的音乐作品要么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要么主题宏大、气势磅礴。
六十年代初,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华。周总理亲自点名,让刘炽赶写一首欢迎曲。刘炽很快写出了《阿布阿·萨多》(柬语:欢迎欢迎),由中央乐团演奏,秋里指挥。这支曲子有时抒情优美,好似对亲王身旁贤淑夫人的絮语;有时激越奔放,又如西哈努克亲王丰富情感的抒发。浓郁的柬埔寨风味与和谐的音乐语言,令亲王和夫人激动不已。歌曲的美妙以及给他们的感受是别样文字和语言所不可企及的。
西哈努克亲王多才多艺,精通音乐。当最后一曲《祖国颂》演唱之后他对总理说:“多么有气魄的合唱啊!这首曲的作者是谁?”周总理指指坐在身后的刘炽说:“就是他。刚才那首《阿布阿·萨多》也是他为阁下赶写出来的。”
周恩来喜欢《祖国颂》这支曲,亲自审定为欢迎外国元首的保留乐曲。至今,《祖国颂》仍然是我们赞美祖国最优秀的大合唱曲目之一。
“我是一个快乐的笨老头”
晚年的刘炽,有两枚印章,一枚刻着“没心没肺”,一枚刻着“乐天愚叟”。一次,他给人题字完后印上了“乐天愚叟”的印章,他笑着说:“你知道什么叫‘乐天愚叟’吗?就是‘快乐的笨老头’。我就是一个快乐的笨老头呀。”
在旁人眼里,刘炽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但在生活中,他却是另外一副样子。“没心没肺”、“乐天愚叟”,正反映了刘炽乐观豁达的性格。
在一次谈话中,刘炽曾眼含热泪回顾一生。“我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我也在其中大起大落,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但是我的乐观也是有限的。我的一生都在坚持写作,就是因为人民喜欢我的歌,亲人喜欢我的歌,孩子们喜欢我的歌。他们,是我创作的永远的主题。我又一种责任感,我要让他们歌唱,把音乐还给人民是世界上每一个音乐家所应该做到的。”
刘炽一生创作了14部歌剧,上千首歌曲,多部器乐剧和舞蹈音乐,以及广播体操音乐。他为十余部电影创作了音乐和插曲,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傅庚辰曾这样评价刘炽,“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
刘炽一生获奖无数,在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谱写的舞蹈音乐《荷花舞》为中国赢得了舞蹈和音乐两项金奖,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获电影音乐奖,歌曲《我的祖国》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歌曲《祖国颂》成为我国各种庆典上必唱的曲目之一。
刘炽把为祖国讴歌当成他毕生最高的使命。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的音乐里充满了对祖国炽热的情怀。(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琪红编写)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刘炽》(http://qclz.youth.cn/liu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