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7年留学至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他的精神朴实高尚,是为世人所崇敬的一代师者。
1996年,吴冠中夫妇在京郊百花山。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吕夏池) 不久前,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曾对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作出报道:“在中国,吴冠中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全球各大拍卖行同样大名鼎鼎,其在1973年至1974年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去年11月拍出了逾2350万美元的高价。”
在中国,吴冠中一直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位无法回避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艺术也可谓20世纪中国艺术家创造“中西融合”时代命题的一个缩影。究竟这位艺术大师怎样成就了如此崇高的画坛地位?他又为何总结自己的一生为“嚼透黄连”?今天,就请跟随青春励志故事一道,探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执着艺术、不负丹青的一生。
吴冠中1989年作品《夜咖啡》 资料图
一个半月以前,《生命的风景——吴冠中版画作品展》在广州开幕。活动主办方表示,希望多方位地呈现这位艺术家伟大的一生,“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我们希望每个观者在读懂吴冠中先生的‘风景’的同时,也能读懂自己的‘风景’。”
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吴冠中执着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他的人生历程几乎就是他的艺术历程。在精英辈出的年代,为什么吴冠中先生能够脱颖而出;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以吴冠中先生为榜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苦瓜家园》——走上艺术之路
“苦瓜藤上结的是苦瓜子,我晚年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自己一生心境的总结。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非常饱满地、一步步地把自己的苦难嚼碎了之后再吐出来,成为我们看到的这样一种美。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童年家贫,父亲是教书兼务农的教员,母亲是出身大家庭破落户的文盲女子,周家有十来亩水田,但因成群的孩子日渐长大,生活愈来愈困难。“我家的牛、猪和茅厕挤在一起,上厕甚臭,我常常到田边去撒尿,父亲对此倒并不禁止,只是说尿要撒在自家田里,那是肥。”晚年的吴冠中这样回忆道。
进入高小,吴冠中开始在离家十里的和桥当起了寄宿生,生活也开始自理,一个学期下来,他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这也成为了这个贫苦家庭里最欢乐的事情。高小毕业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尽一切努力,又坚持着让吴冠中读了三年需交费的无锡师范初中部。凭优异的成绩,吴冠中几乎每学期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清寒学生奖学金,奖金数十元,大大减轻了家里的压力。
1934年,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
吴冠中给学生授课 资料图
吴冠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1936年,吴冠中如愿以偿地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校长正是林风眠。在林风眠的启发下,吴冠中走上了“融贯中西”的艺术道路。吴冠中成为低朱德群一级的校友,两人也成为了好友。晚上,吴冠中与朱德群经常结伴去画画。吴冠中一直偏重学习油画,他说:“我在杭州艺专开始学艺,很快就爱上了那个西洋疯子梵高,深感其画美而惑人。”
留学巴黎——寻找心中的麦田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抗日战争后第一批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参加了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重庆考区考试并脱颖而出,以全国绘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资格。1947年7月,吴冠中乘美国“海眼”号邮轮离开中国。他乘坐的是四等舱,“乘船的时候,可到甲板上看海,每3天海船靠岸,可到岸上游玩,心情很好”,吴冠中满怀憧憬驶向了艺术的殿堂。
到了法国巴黎,吴冠中为自己的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气势磅礴的大门。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对艺术的不重视,刺疼了吴冠中的心,他做梦都想着能在法国大展宏图,不再回国了。
吴冠中的留法生活紧张而浪漫。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选择杜拜教授的工作室学习绘画。1948年,吴冠中又转入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在那里,他每周上课3次,每天上午画人体,模特基本是法国人。
新加坡记者拍摄到的吴冠中撕画。资料图
吴冠中开始疯狂学画,12点下课后,一有时间就到卢浮宫,除了到卢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整个下午基本是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及大大小小的画廊,那么多画廊,每家不断在轮换展品,他天天转,所见仍日日新。
书店及塞纳河岸的旧书摊也是很吸引吴冠中的地方,他一去便翻个没完。晚上他会到法语学校补习,或到大茅屋画室画人体速写,时间排得紧来不及吃饭,便买面包夹巧克力,边跑边吃。大学城晚上常有舞会,他从未参与过。晚上回到宿舍约10点多了,再看一小时法文书,多半是美术史之类。
1949年,游历欧洲的留学生们即将结束自己的学业,这时的祖国正发生着翻天巨变。留在国外还是回祖国去,吴冠中和同学们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次偶然的机遇,吴冠中看到了梵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种到故乡的泥土里去,你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再在巴黎道貌岸然地浪费年轻的生命啦!”正是这段话,深深地击醒了沉湎繁华世界的吴冠中,令他意识到,他深爱的依然是自己清贫却可爱的祖国。
在给尊师吴大羽先生的信中,吴冠中说:“踏破铁鞋无觅处,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法国导师苏弗尔皮教授听闻吴冠中要离开,遗憾地说:“艺术是一种疯狂的感情事业……你确乎应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从你们祖先的根基上去发展吧。”
终于,吴冠中选择了回国,回到祖国追寻心中的麦田,让真正的艺术在国内生长。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
回国后的吴冠中浪迹江湖到处写生,他住大车店、渔家院子、工棚、破庙,啃干馒头、喝河水、穿破衣,曾被路人误以为是修雨伞的、要饭的。有一次他坐在轮船上,那副像乡巴佬的土相,使乘客错当他是个进城的采购员,他却喜欢这个高级职称,称自己是缪 斯差遣的专搜自然之美的采购员。
他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踏遍水乡、绿洲、高原、山村、丛林、雪峰,从东海三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陶醉在灵魂与大自然的感应中,寻找着、发现着大自然的隐秘。他在坚韧地默默行进中,一步步地向人们揭示艺术的奥秘。
写生架子一支开,吴冠中的一幅油画并非在一处完成,经常十里、二十里地挪地方;画架画箱连同油画一起扛,他又活像山里的担货郎。有时他靠双手攀着树根爬上陡峭无路的山巅作画;作完画,他双手捧着油色未干的画幅,无法下山,于是只好先将画箱扔出,让它滚下坡去,自己则像儿童滑梯似地从坡上慢慢滑下去。
90年代初,吴冠中的画作在拍卖中以百万港币的价格不断攀升。一天,新加坡摄影师蔡思明来到吴冠中家里做访问,正巧碰上吴冠中撕画,于是,一张拍摄专业、饱含冲击力的照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国内外掀起一股吴冠中旋风。
原来,吴冠中撕画是他早有的习惯,吴老的火气旺盛,见不得自己画坏了的画,看见了就觉得心里难受。吴冠中著名的《双燕》,其实就画过很多张,不成功的就撕掉,人们看到的都是最后成功的作品。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为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200年来获得该职位的首位亚洲人。“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美,大漠遗址、江南水乡、长城长江,他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他的民族性都流淌在笔墨间。他不被任何的风格束缚,也不被自己的风格束缚,他有那样一种殉道的精神,这也是他的艺术生命如此旺盛的原因。”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感慨地说。
2009年2月26日,由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图为90岁高龄吴冠中在捐赠作品展上回答记者提问。资料图
2008年2月,吴冠中将113幅市值3亿元的作品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2幅书法。作品的创作年份从1957年到21世纪初,全面表现了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以及各个时期的风格。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表示,这应该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高的一份捐赠,也是吴冠中个人数量最大的艺术捐赠。
捐赠仪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及此事,吴冠中有些激动地说:“画家可以有国界,但作品是没有国界的,画家的作品应该由全世界来评判。对我来说,送给新加坡也好,送给上海、香港也罢,都是让世界的美术爱好者了解、分享我的艺术。”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与杂交。事实上,西方画家、或甚至在外国生活的中国画家,很少会像吴冠中那样义无反顾地甘于“非驴非马”,也不会接受“群众点头”这个评价标准。在业界看来,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他提出“风筝不断线”的创作原则,尝试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从而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会中西艺术的道路,将中国绘画的精神与风貌推向了世界。
吴冠中一直将鲁迅视为“精神父亲”,鲁迅先生说过的“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也是对吴冠中风范和精神的最佳概括。吴冠中画作作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宠儿”,拍卖价格屡屡创出新高,甚至高达数千万元。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却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书房不足5平方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几乎顶到了书架。
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吴冠中还曾将 66件精品无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浙江人民政府及吴冠中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过其捐赠的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此前,吴冠中还曾赴港,将33件作品捐献给香港艺术馆永久珍藏,估值逾1.5亿港元。
吴冠中的画作《江南水乡》 资料图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走了。这个身负巨万的“穷人”身后,没有追悼会,没有巨额遗产纠纷,所有的画都捐给了国家,就这样在北京南城一所已经显旧的房子里安静离去。“先是民族的,后是世界的”,吴冠中先生用他那支生动的画笔让世界见识了他心中的美。正是这样一个执著于艺术精神的守护者,才实践了独具见地的美学卓见。(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夏池编写)
编后语:吴冠中曾说:“我父亲没想到他受了一辈子的苦难在我身上又重复了一遍,我们嚼透黄连。这个嚼透黄连的种子是不是还能一直继承下去,有多少人曾经嚼透黄连!”嚼透黄连,吴冠中以一生的心力践行着不负丹青的承诺,他的艺术实践完满着他光辉的人生,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人格上,他都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吴冠中》(http://qclz.youth.cn/w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