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中走来的“中国软实力”

2012-08-15 16:01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杨佳 资料图


  她曾拥有29年绚丽的光明,然而命运却让她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哈佛大学建校以来首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首创了《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被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评为“中国的软实力”;

  她曾两度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一次次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她的呼吁得到联合国的肯定,被推崇为“中国模式”;

  她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制定了“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她把人生大多数时间奉献给了社会,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呼吁奔走……

  她就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盲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

  一连串的头衔之下,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娴静优雅,同时也勤奋睿智的中国女人。15岁考入大学,19岁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9岁失明,37岁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她说:“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前,超越别人;29岁后,超越自我。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从风华正茂的顶峰骤然跌落谷底,又在黑暗的世界中努力阔步前行,杨佳的人生贴切地诠释着“跌宕”这个词。

  那个被无数人羡慕的幸运女孩

  1963年,杨佳出生于湖南长沙,住在岳麓山脚下的童年过得可谓幸福快乐。从小她就爱随父母去爬山,爱晚亭、黄兴路、白鹤泉……不知留下了她多少足迹。中学时,杨佳就读湖南师大附中,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那时起,她就梦想将来能当一名科学家。

  1978年的高考改变了杨佳的命运。那一年,高考刚刚恢复,因为成绩好,加上在长沙市中学生数学、英语竞赛均进入前三名,老师让她去试一试。父亲带着她从河东来到了河西,在连续吃了三天的面条后,杨佳顺利地考上了郑州大学英语系,这时她才15岁。

  那两届的大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有三十岁的,有十五六岁的,有兄妹,有夫妻,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家异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都憋足了劲儿苦读,要把失去的十年夺回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感染下,杨佳把学习从一种乐趣,转化为了艰巨的劳动,懂得了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也是从此时起,爱穿白底花色图案衬衫的杨佳就开始向往中国科学院,渴望去接触大科学家。

  在学校里,杨佳是年纪最小的,也是成绩最好的。每天白天,从课堂到图书馆,她孜孜不倦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晚上躲在被窝里也还是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书。“成为大学者”的梦想在前方璀璨闪烁,吸引着她。她的毕业论文得了满分,是郑州大学英语系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四年的大学生涯结束后,19岁的杨佳作为留校任教的老师,站在了大二的课堂上,学生中不少人年纪比她还大。但她并没有止步于此,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一门新兴学科“应用语言学”,有一位德高望重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的教授李佩,成了她的新目标。

  几年过去了,她又一次毕业,又一次被留校任教,24岁的杨佳成了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从此,她教硕士,教博士,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一路走来,阳光灿烂。

  黑暗降临 逆境重生

  然而,1992年的春天,杨佳的世界变得朦胧起来,在那年冬天,在北京一个寒冷的早晨,她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那双因视神经病变而救治无效的眼睛,彻底失明了。

  完全失明之后,杨佳的生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骤然失去视力的她,面对曾经熟悉的世界,就像婴儿般不知所措。她不敢走路,不敢出门,走路的时候一次不经意的碰撞也有可能造成习惯性骨折,在宿舍里打开抽屉也可能会被门钥匙划得鲜血直流,甚至在家里,她也时常担心会碰到热水瓶或是撞上半开的门。

  二十多年岁月里累积的一切生活经验都在黑暗面前化为乌有。故乡长沙的山路模糊了,岳麓山的画面成了定格的风景……

  拥有过29年的光明,可如今,蓝天白云、父母女儿的笑脸再也看不见,随之而来的还有婚姻的破裂……杨佳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迷茫和恐慌。

  一次坐公交车,有人提醒她,“那儿有个座”,杨佳却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想:“那儿”到底是哪儿?一个生活中连“这儿”、“那儿”都分不清的人,生命位置又在哪里?

  在与黑暗博弈的日日夜夜,她苦苦思索:“人这一辈子,路该怎么走,是在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下走完这一生吗?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黑暗里,杨佳脑海中仿佛放起了电影:那是简爱走过来,这是马丁·路德·金在演讲;导师李佩的悉心教诲,父母殷切而担忧的眼神……她从疑惑中惊醒: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还属于爱着你和你爱的人。

  杨佳选择了重新出发。

  她像个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穿衣、学吃饭、学走路……她不肯告别阅读,不能看书,就听书,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不能写字,就学盲文,从最简单的ABC学起……

     

     “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她秉承了这样的追求,重返三尺讲台。

  二十年来,数千个日日夜夜,冬去春来,每天六点出门,父亲搀扶着她一层层走下十层楼的楼梯,挤地铁、坐公交,辗转进教室。

  早上八点,杨佳准时在教室迎接她的学生们,他们哪里知道,为了不迟到,她和父亲摸黑就出门赶路,多少次脚踩空在地铁的缝隙中。在讲台上书写着一手漂亮的板书,学生们不会知道,她紧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地丈量着尺寸。多媒体画面熟练地切换着,学生们也不会知道,操作台上的触摸屏上被她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新学期第一堂课,她总要尽量多提问,学生们更不会知道那是她在用心记住他们的声音。当他们从报纸电视上的得知杨佳老师的情况时,简直不敢相信,再次面对她,学生们潸然泪下。在教学评估中,杨佳被打了80分,学生们在留言本上这样写道: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也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作家刘恒在报告文学《小杨教书》中这样写道:“听杨佳老师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优美的语调,优美的手势,优美的笑容,让平凡的教室洒满了圣洁之光!”

  二十年后的今天,回首这些,杨佳温婉地笑了。她曾告诉记者:“失去视力,意味着我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这个付出,不光是我,更是父母,家人,朋友……别写我自强不息、身残志坚什么的。失明让我看不到,可也让我看得更多。”

  走出国门 成就“中国软实力”

  2000年,失明8年,37岁的杨佳,以惊人的毅力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师从全球化理论权威、《软实力》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奈。作为世界一流学府,哈佛大学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大得惊人,加上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报告,即使是能够独立阅读资料的普通人,也会觉得相当吃力。而杨佳作为一个盲人学生,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课堂上,杨佳靠学校提供的一个特殊键盘记录老师讲课的内容,一堂课下来,她记下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课后,为了完成每天500页的阅读量,她把书扫描进电脑,再用软件读出来。为了赶进度,她听书的速度,达到了每分钟400个英语单词。她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超出学校规定,比其他同学多学了3门课程。杨佳说:“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甚至通宵达旦,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种信念:学成报效祖国。”

  她的毕业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征服了曾效力于4位美国总统的顶尖教授大卫·戈根,破例为她打出了哈佛的最高分“A+”。毕业典礼上,毕业生和家属全体起立向杨佳鼓掌致意。这雷鸣般的掌声给予杨佳的除了自豪和感动之外,还有站在新起点上眺望未来的幸福感。院长约瑟夫·奈为杨佳亲授证书,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项目负责人捷克博森在致中国有关方面负责人的信中这样写到:“毕业典礼上杨佳赢得了全体师生起立、长时间地为她鼓掌。大家这样做是对她取得巨大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她所代表的国家的那种美和智慧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的肯定……”同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致研究生院党委的信中这样写道:“从《科学时报》读到杨佳同志从哈佛学成归来,非常高兴,并为她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上我又一次看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致函教育部长陈至立,对杨佳“乐观、自信、自强、爱国、敬业”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写道:“如有可能,建议过一段,可请她向我们大学的师生作一次报告,可能会是一次生动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哈佛学成归来,杨佳迎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光明世界。回国第二天,北京申奥成功,同年中国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研究生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佳在中国首创了“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两门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欢迎。她的课程被挂到网上,创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点击量第一的纪录。后来这门课程被评为“优秀课程”,杨佳也由“优秀教师”成长为“杰出贡献教师”和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国际上为国谋利益 国内为民献言献策

  杨佳坚持不懈追求卓越,从国内走向国际。奥运年,她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开会、作演讲,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利益和残疾人权益据理力争。

  在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第一年是2009年,我国迎来了第19个助残日,杨佳说服委员会主席特别向中国发来贺信。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杨佳在第一时间请求联合国发表声明,通过大量的说服工作,促成了第二天一早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和人权高专办发表“关于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的声明”,对我国政府切实有效保障震区残疾人的各项权力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提出建议。这种闪电般的速度对于联合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后来,玉树救灾在联合国被推崇为“中国模式”,成为应对突发灾害的成功范例,杨佳也因此被推选为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专家组成员。    联合国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权领域斗争尤为激烈。特别是在涉及我国的利益问题之时。一次会议上,联合国秘书处以经费紧张为由,要求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工作语言中取消中文,杨佳坚辞道出:委员会口口声声谈人权,世界哪个国家残疾人最多?中国!哪个洲残疾人最多?亚洲!杨佳的勇气、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杨佳联合其它委员,据理力争,最终捍卫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留学归来后,杨佳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从单纯的学者走向社会服务领域,为群众的利益呼吁,为家国民生献计献策。翻开她参政议政的履历,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年,杨佳出“手”不凡。她用一口流利的英文,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杨佳日记”现身说法,向全世界讲述自己的履职故事。修订国旗法、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增加男教师数量改变小学教师性别比失衡的情况、提高0-3岁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推广使用盲人读物专业邮包、电视台直播节目增加字幕方便聋人……

  寄语青年学子:青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困难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杨佳开始觉得,自己其实是个很幸福的人。她说:“其实,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杨佳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数不清的汗水和付出;每一步,都奏响着命运的最强音。正如杨佳自己所说:“人生无常,虽然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眼前已变得暗淡无光,但我坚持走自己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回首人生,杨佳是这样诠释青春的:青春是“Youth”,可以拆开来看。“Y”像一棵小树,只要有充足的雨露和阳光,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O”则象征着梦想,年轻人应该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轻言放弃。“U”则像一个敞口的烧杯,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将来成为国际型专家。“T”是一个站立的人,我们要成为正直的人,成为在外国人面前不卑不亢、顶天立地的中国人。“H”像两个人手拉手,我们要珍惜亲情、友情、爱情,要回馈社会。她加强语气提醒青年人,“一定要牢记,在青年人的字典里找不到‘困难’这个词”。(中国青年网记者 吴章勇编写)

  记者手记:
  这位在黑暗中顽强行走的盲人教授把她已过半百的岁月默默奉献给了社会,人生的失意、婚烟的破碎以及伴随她的父亲的老去,在她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但她脸上留给人的永远是最亲切的微笑,那双温和的眼睛能穿透人的心坎,令人陶醉得难以自拔。杨佳曾带着微笑说:“有了这样的经历,你会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等待你的不是障碍而是机会。”确实,杨佳的成功跨过了许许多多的障碍,重新站在了她最爱的七尺讲台上,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这个坚强自信的老师,我们希望杨佳的信念能够不断的传递下去。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杨佳》(http://qclz.youth.cn/yang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