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皆雅言也

2012-08-24 18:42 来源:中国青年网

  雅言团队部分成员做客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摄

  在北大清华校园里,一个传播这两个学校校园讲座内容的网站--雅言网正在悄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这里分享他们“错过”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到场聆听的优质讲座内容。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和了解了实现了这个致力于“知识分享”的青春创业团队--雅言文化团队。

  这个团队在2012年中国首届新媒体创业大赛中,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从四百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高校组全国总冠军。

雅言网站首页。雅言团队供图

   创意缘起 皆雅言也

  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专业读研究生的赵帅很能代表大家对“工科男”的印象,在非常热爱自己的本专业计算机科学的同时,他也一直要求自己广泛地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在他看来,增广见闻,扩展知识,是成为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

  身在北大的他,除了在实验室刻苦学习,也喜欢在图书馆看书,在百年讲堂看演出,更多的休闲时间,他用来在北大和清华校园里听讲座。走过北大农园、第二教学楼、文史楼一路,路边总是挂着各种各样的横幅,预告未来几天哪些学科先锋、思想领袖、业界达人要来北大校园中办讲座,与北大学子交流自己的专业经验,分享人生感悟。赵帅也是众多北大喜欢听讲座的同学中的一员。在听讲座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不同专业激荡的思想火花,扩展了眼界,增广了见闻。

  赵帅注意到,来清华北大听讲座的人,不仅仅有清华北大本校的学生,还有许多从外校赶来的同学,甚至有一些不在学校读书已经进入职场的白领。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里,讲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言论平台。有许多前沿的先锋知识,重要的学术观点,自由的思想火花,都会通过在清华北大办讲座这种形式,在第一时间传播给高校的同学。

       但是这样的教育资源,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多想了解的人却没有机会。这些讲座内容往往只在校园里进行,如果对某个讲座感兴趣,就必须得克服时间、路途的限制,亲自来到北大、清华校园中,在生活节奏非常忙碌的首都北京,这其中的麻烦自不必说。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一个想法浮上赵帅的心头:可不可以建立一个网站,把原来只能现场听的北大、清华校园里的讲座内容整理出来,放在互联网上,配上精美的图片,供大家在线分享。

雅言杂志创刊号的封面。雅言团队供图

       这样就像一份电子杂志一样,大家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收听”讲座内容了!这样一来,不要说北京的同学,就是那些外地的朋友,也可以通过这个网站获取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了!再者,也有清华、北大的同学,就算去现场听了讲座,还是有很多内容要记笔记,这样大大影响了听讲座的效果。而如果有人提起把文字稿整理好,有需要的同学就可以直接上网阅读,省去了听讲座时慌忙记笔记的尴尬!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赵帅把自己创立网站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难题的想法与几个朋友分享。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就读研究生的羊志伦非常赞同赵帅的想法。平时喜欢阅读《人民日报》的羊志伦常常关注政策动态,“虽然我们还只是学生,但是不能做死读书的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本就是一份青年人的责任感,无所谓身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羊志伦说。就像《人民日报》中所言,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是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极大鼓励。北大、清华的讲座本身代表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形态与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如果能让更多渴慕知识的人看到读到,当然是件好事!

  要做这件事肯定需要一支团队,团队的名字叫什么呢?羊志伦想起几天前读《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句“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不如就叫雅言吧!”“雅言”出自中国儒家经典,带有着传统文化的色彩。就这样,几个创始人开始寻找与他们志同道合又有能力才华的朋友加入雅言。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这支队伍渐渐丰满成型:拥有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美术设计、营销推广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使得雅言团队充满了行动的力量。

  遭遇挫折 看雅言如何征服“60后”、“70后”爸妈

  创业这件事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坚持做下来却是非常困难,许多人半途而废。正如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企业死在明天晚上。”在雅言网的成长道路上,这支年轻的学生团队也一样遭遇过迷茫与挫折。

雅言部分成员摄于北大西门前。雅言供图

  尽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雅言网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产品的更迭,可是究竟怎么把雅言做下去而且做好这个问题,却深深地困扰着大家。一款互联网产品的打造,不仅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还要从不同的方面尽力去贴近用户的心理预期。怎么才能把雅言这款产品做好?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团队成员总是很难达成意见的一致。

   与此同时,学生团队创业的瓶颈也在渐渐展现。当初大家为了共同的理想聚集在一起,可是大家都身在校园,平时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到底花多少时间在创业这件事上才合适z这些问题一直让大家纠结。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团队里被大家亲切的喊作“小马”的马慕晗同学。马慕晗来自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个活泼帅气的大男孩儿秉承了山东人一贯的踏实勤奋,又在美术这片艺术领域中天马行空。在雅言团队中,他和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姚亚男一起负责雅言网的设计工作。马慕晗的父母很希望小马能够在本科毕业后出国继续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当知道马慕晗一头扎进雅言,为了雅言的设计加班加点的时候,小马的父母不安了起来。在小马的父母看来,他们很在意孩子的前途。他们很疑惑:雅言是什么?这支队伍又在做什么?

  怎么与爱自己的爸妈沟通雅言正在做的事情呢?马慕晗认为,一定要保证认真地学习学校课程,优秀的学业成绩是让爸妈安心的首要条件。同时,团队成员也为小马出谋划策,大家决定用事实来打消他父母的疑虑。

       马慕晗把自己参与设计、团队搭建的网站发给了马爸爸看。马爸爸平时喜欢书法、写作、读书,当他打开雅言网站的链接,就被这个网站所传递的信息吸引。当马爸爸把雅言网拿给周围的同事看,办公室中的“60后”、“70后”纷纷表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

雅言团队部分成员开会讨论产品设计。雅言团队供图

       可以把清华、北大的优质讲座内容传播出来,让渴慕知识的人看到,这样知识的传递在互联网文化良莠不齐的时代背景下带来一阵清新的先进文化之风。最终,马慕晗的父母不仅支持了小马继续在雅言中奋斗的愿望,也成为了雅言网的忠实用户。

  除去来自父母的压力,各样的诱惑也在考验着这支团队能否坚持把当初的理想完成。团队成立初期的某成员就在毕业后接受了外企高薪的工作,自然也放弃了雅言。有着类似好工作机会诱惑的杨杨,在雅言团队中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肖贺、杨超凡同学一起进行技术方面的工作。

       杨杨已经从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毕业并打算出国继续深造,在准备出国事宜的同时,他全职加入雅言这支团队,压力可想而知。而杨杨对雅言创业团队在做的事情有着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看法。曾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交换学习两年的他,似乎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豁达与潇洒。“人在年轻时,应该做一些真正认为有意义的事。而不是特别功利地去设计自己的人生。”杨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做公益,做知识的传播,甚至比读名校、有一份所谓“安慰”的工作更重要。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坚持下,克服了各方面的困难,雅言团队不仅一天比一天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雅言的理想也更加清晰了起来。之前非常困扰大家的难题--产品设计时意见难以一致,也在团队工作配合越来越默契的情况下不攻自破了。团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工作进度不断被赶超,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终于走出了瓶颈时期。

  大赛获奖 收获来自创业导师的认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雅言的第三代产品成型了。随着在同学、朋友的圈子中小有名气,一扇机会之门也向雅言打开。团队中清华大学的杨涛在雅言之外还常常参与清华大学各类网站的搭建,当杨涛的老师得知杨涛正在进行雅言这份事业时,鼓励雅言团队去参加2012年中国首届新媒体创业大赛。

日前,雅言团队做客中国青年网,接受青春励志故事编辑部记者的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摄

       在这次大赛中,有马云、胡舒立、李开复等创业导师,可以得到比较专业的指导,同时,这也是雅言向社会、媒体展示的一次好机会。获不获奖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雅言团队可以通过参加这次比赛让更多的为雅言出谋划策,完善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长处。雅言团队接受了杨涛老师的建议,奔赴杭州参赛。

  团队的凝聚力在两次去杭州参赛的过程中得到加强,一幕幕充满青春、友谊、欢笑的场景将这次比赛渲染成为雅言成员间美好的回忆。

       为了参加新媒体创业大赛,雅言团队的成员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擅长文字工作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苏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周冰阳熬夜赶工为雅言网站编辑充实文稿,擅长美工制作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马慕晗、姚亚男用最短的时间制作了效果大气磅礴的PPT,擅长计算机技术的杨杨、肖贺、杨超凡投入到了一次次的网站维护之中,家乡就在杭州不远的团队成员岑露明热情地照顾与接待了代表雅言到杭州参赛的团队成员,而作为团队负责人的赵帅承担了商业方案宣讲的重任。

  从北京赴杭州比赛的那天,正好是马慕晗的21岁生日。几个一起去杭州的团队成员,坐在火车硬座上想着要怎么给小马过生日。21岁生日,正是美好的时候,一想到别人的生日都在家人、朋友的欢乐陪伴下度过,而为了雅言小马只能在生日的夜晚,坐在火车硬座上熬夜,大家感到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幸好雅言团队聚在一起时总是带着挡也挡不住的青春与欢乐,团队成员为小马买了巧克力等生日礼物,杨杨还幽默地为小马泡了一碗方便面充当生日蛋糕,插了几支火腿肠充当蜡烛。火车车窗外是一片茫茫的夜色,偶尔经过小村庄会有若隐若现的灯光,硬座车厢里,几个年轻人围坐一张小桌,伴随火车隆隆的节奏为马慕晗唱起了故意走调的生日快乐歌……

雅言团队参加全国新媒体创业大赛。雅言团队供图

       这个温馨的场景不仅感染了硬座车厢周围的乘客,连列车员也被雅言团队成员吸引,不时为这几个年轻人讲讲自己的见闻与笑话。

  就是在这样的大家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下,新媒体大赛的评委被雅言团队制作精良的产品,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活跃思路,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所打动,雅言终于得到了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媒体的认可,荣获2012年新媒体创业大赛高校组的冠军!

  雅言自此打开了一扇窗

  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雅言的第四代产品将在2012年9月初正式上线。新的雅言网站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使用更加流畅,内容也更加丰富与充实。而雅言创业团队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精深专业能力,强执行力,合作默契的过硬团队。关于雅言的未来,雅言人有着美好也实际的想象:邀请更多有志于名校讲座知识传播的朋友加入,把雅言网站建设好,让更多渴望通过知识提升境界与改变命运的人可以阅读到名校讲座的内容。

  用户的反馈给了雅言团队极大的鼓励,在“雅言文化”的人人网页面上,许多大学生朋友实名表达着自己使用雅言网后的体验,而在“雅言网”的新浪微博中,一位叫“黄林海在路上”的用户留言也许代表了许多雅言用户的心声,他说:“对于我们西部大学的大学生来说,讲座等资源匮乏,雅言网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机会,帮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这支青春奋进的团队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不刻板,但是有责任感,他们敢拼搏,而且勇于坚持。胸怀大义,肩负理想,在社会责任感的指引下,做具有时代先锋精神的中国青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金)

  记者手记:

  从联系采访到报道结束,雅言团队一直以青春向上的积极风貌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支包含“80后”“90后”年轻人的创业团队,有着比一般学生更踏实成熟的一面,也不乏年轻人活力欢快的热情。认真地配合拍摄访谈视频,不厌其烦地按照栏目要求更改提供图片的内容与格式,他们的责任心与执行力深深地打动着记者。

  曾有一阵一边倒的批评指向中国青年大学生,认为他们脆弱敏感,缺乏理想。而在雅言文化团队这个中国青年学生的缩影中我们看到,每一代人都有追求真实、正直、进步的方式。也许当代中国青年,少了一些父辈习以为常默默延续下来的严肃态度,但却以着更丰富自如的姿态展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努力奋斗。

  为雅言文化团队喝彩,为所有正在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并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挥洒才华的中国青年喝彩!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雅言团队》(http://qclz.youth.cn/ya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