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法庭辩论!”
“审判长”敲响神圣的法槌。
从法庭辩论到当庭宣判,青年学子精彩演绎模拟法庭……结合真实庭审法庭辩论流程,从法律基础、逻辑思维、应变能力、口齿表达、仪容举止等各方面进行能力和素质的激烈较量。
经过激烈的角逐,山西大学代表队在“华炬杯”第十届山西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团体一等奖、最佳组织奖和5项单项奖。其中,指导老师杨志军获最佳导师奖,刘丽萍获优秀导师奖;参赛成员孙啸天获二等奖,曾雅汶获三等奖,赵江蓉获优秀奖。
决赛现场,来自山西省高院、省检察院、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等单位的九位评委,分别就参赛选手在法律条款引用、法言法语使用、庭审流程把控、庭辩发挥、仪表着装等方面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并结合理论与实务对参赛选手提出中肯建议。
将比赛引入“模拟法庭”
山西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是山西省最高规格法学类学科竞赛,由山西团省委、省委政法委、省高院、省检察院、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法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已成功举办十届,累计有49所高校参与该项赛事,并被参赛各高校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其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在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培养青少年法治人才、传播法治理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开阔科学视野,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现就读于法学院的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梁,是第三届山西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的金牌公诉人。他回忆起当时的比赛时说:“模拟法庭大赛对我个人影响很大,至今记忆犹新。参赛选手通过这个交流平台进行充分的法律思辨和头脑风暴,从而很好地提升法学素养。通过模拟法庭大赛,选手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对证据的运用、对口语的表达等,都尽可能地向司法实践看齐,使之达到法律人的专业、精准、严谨等标准。大赛中评委的点评也令选手受益匪浅。”
正是看到了模拟法庭大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法学院于2019年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模拟法庭”课程并进行教学改革,组建了包括校内老师、退休法官和资深律师在内的教学团队,参与课堂教学和模拟比赛,将比赛带进课堂,教赛并举、以赛促学;同时组建了山西大学模拟法庭协会,同步指导法学和非法学的学生参加模拟法庭训练,以更广泛地普及法律知识,建设法制校园;还邀请律师事务所与法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专业化、常态化实训平台,真正把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锻炼其实践能力。
深度融合社会大课堂与法治小课堂
近年来,模拟法庭活动在法学院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同学们参与的广度越来越宽,案例分析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模拟法庭为我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法律实践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同学们一起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国家公诉人以及原告、被告、辩护人等等”,2019级法学专业本科生刘洋谈起了自己参加模拟法庭实践的收获:“我们完全按照正规的法庭诉讼程序开庭审理,从提供的案件材料入手,经历分析事实情况、找出适用法律、形成自己的意见、书写有关法律文书到出庭辩护等全部环节,还要考虑所处的角色利益,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结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审理实践当中,这种亲身参与的过程是单一的学习无法取代的。”
法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展实践课教学方式。先后与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太原市人民检察院、太原市法律援助中心、北京大成(太原)律师事务所等二十多家单位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学生提供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机会,强化实务技能,提高法学教育质量。
同时,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密切与地方政法机关合作。2018级法学专业本科生高宽跟随老师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审判之后,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庄严的法庭。目睹真实的庭审,使我对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更加显性化、感性化,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以亲身经历体悟了法律严谨、公正的精神内涵,为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学院将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不断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短板,从课堂到“法庭”,以法学理论知识指导法律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缩短了学生从学理到“断案”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了社会大课堂与法治小课堂的深度融合,为完善高校法律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刘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