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爱的三角”支教团:微光成炬,从“心”出发

2024-02-28 09:17 来源:中国青年网

  “薪火相传,永远在路上”,“爱的三角”支教团作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承类公益支教团队如今已走过了八年时光。作为学院最“老牌”的支教团队,“爱的三角”每年都在寻求新的变化。如何将理论融入具体实践,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这支团队当前所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在向指导老师请教后,团队成员经讨论决定2023年实践针对“三角帮扶机制”这一特色进行创新,聚焦多模态教学及数字教育两大问题,最终将主题定为“八年回望·从‘心’出发——三角帮扶机制延承创新与贫困地区数字教育调研”,在面、线、点三视野下建立全流程“三角帮扶机制”,以三方主体闭环为基础,以OMO、田野调查与多元联动为框架,以多模态教学与数字关怀为视点,实现对支教地儿童的全方位帮扶与闭环式关爱。

支教团成员在河南商丘陈楼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团队供图

  在实践中,“爱的三角”支教团聚焦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现状,立足山东、安徽、陕西三地,围绕学业辅导、心理关怀、素质培养等方面,开设了国学素养、心理教育、美术手工、地方文化等特色课程,从近万份素材里挑选剪辑出纪录片《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相逢》,撰写8万余字的社会视角报告《八年回望·从“心”出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凸显出山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青春风采,为助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携手共进渡难关 真诚团结促成功

  2023年7月份,“爱的三角”支教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始了深入乡村支教活动。

  在奔赴支教的路上,意外与惊喜并存。陕西分队突遇高铁延误,原本八小时的车程由于特殊情况而被大大拉长,队员们在高铁站等待整整一夜,经过多次辗转才抵达支教地点;日照分队抵达之日意外碰上破纪录式的大暴雨,多亏了当地书记带着村民一趟又一趟的折返,保证了队员们安全到达目的地;而安徽分队支教之时正逢梅雨时节,滂沱的大雨打湿了队员们的衣服,时晴时雨的高湿天气使人难以适应……“乡间”逢甘霖,他乡遇“知己”,故事的开始就使人难以忘怀。

  支教工作有着繁多而细琐的事务,“爱的三角”支教团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还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团队成员通力合作,群策群力,每名成员都在为更好地呈现这次支教活动而努力付出着。“爱的三角”支教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长,文化传播学院2021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陈芷彤坦言:“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到一步步进行后期结项工作,期间同样收获了太多的帮助,有太多想要感谢的人。”有赖于各方的支持,无论是学长的悉心解答问题,还是指导老师全程跟进团队实践、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都在为实践开展保驾护航,一点点使得这个项目顺利完成,取得荣誉,完美谢幕。

  “真诚”与“团结”是陈芷彤对团队成员们最引以为傲的评价,“不会,那我们可以去学,想不想干好才是关键,投入才是最重要的。”三十余名同学因共同热爱而相聚,形成这支富有凝聚力的团体,他们走入乡村、走上讲台,走向社会之深处、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真心浇筑教育梦想 双向陪伴共同成长

  相比物质条件的艰苦,对团队成员来说,如何与孩子们更好地交流是支教过程中最为艰巨的难题。正如陕西安康分队长陈思樱回忆的那样,“我们支教的社区是移民搬迁社区,县城经济不太发达,孩子们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细腻敏感,“心有千千结”的他们,早早就学会了用强硬的外表来保护自己,这让他们看上去或多或少成为了“问题儿童”。在支教团刚刚开课时,有的孩子表现出抵触情绪,有的孩子自我封闭显得孤僻,有的孩子调皮捣蛋以求关注,还有的孩子腼腆到小心翼翼,扑闪着的清澈的眼睛里全是陌生与防备。

  如何“破题”“破局”,让孩子们卸下心灵上的防备,是“爱的三角”队员们首要思考的问题。这时,开展针对性的家访,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正走到孩子们的家里去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关怀。一份份“家访记录”倾注着团队成员的心血。家访过后,经过总结整理,队员们在后期的教学里“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帮扶,真正做到每一次靠近都是心与心的交流。

  再冰冷的心也会被真情融化,真诚地沟通让孩子们逐渐卸下了坚硬的“伪装铠甲”,于是课堂上“显眼包”再也不会跟老师对着干,而是慢慢学着主动学习问问题;腼腆的小女孩也不会低头不知如何回答提问,而是慢慢学着勇敢表达爱意。支教团队员陈思樱说:“短暂的三个礼拜的陪伴,我们并不敢夸大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知识的积累与提高,但是至少我们带去了一段情感上的陪伴。”

支教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团队供图

  有些孩子不善于表达,但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这群“老师们”。有时是一个怯生生但满怀的拥抱,有时是一瞬脱口而出的羞涩的“我喜欢你”,有时是亲手制作的纸花、手帐、小纸船。他们期待着每一节课前的“上课,起立”,以最纯真的姿态与队员们像朋友一样相处,稚嫩的他们甚至说出,“我以后也要学姐姐的样子做一个老师”。

  “孩子们的真情,我们都知道。”一处小小的学校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成为了一方大大的天地。孩子们天真单纯,他们渴望一睁眼就能看到新的世界,而支教团队员们则竭尽其所力教授他们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山谷里的教育探索,队员们秉持奉献支教的初心,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也同样收获了孩子们炽热的真心。

  八年传承初心未改 山大学子尽展担当

  回望八年的征途,“爱的三角”支教团代代相传,扎根广袤土地,在山山水水间讲述着相见、相识、相伴的故事。团队坚持“一团三地”支教模式,兵分三路,沿三省文明脉络,深入开展调研与实践,足迹现已遍布甘肃、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云南六省,先后在二十余所学校、十余个社区开展十余次大型线下支教活动、约三十余次日常答疑及志愿帮扶活动,支教总时长近两千小时,服务学生近千人,获六项国家级荣誉、若干项省市校级荣誉。从黄河到汉江,从东岳到太行,从渤海湾到横断山,从孔孟故里到彩云之南,爱的三角,行而不辍,砥砺躬行,履践致远。

  光彩夺目的成就后,离不开“爱的三角”团队的精益求精,离不开一代代山大学子的坚持。他们步履协调一致,分工明确,落实规划,向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以团队之力切实服务社会,以出彩表现展现山大风采”是他们不变的初心,团队通过丰富详实的宣传报道,严谨认真的实践态度,用心有效的支教成果,展现着“山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应该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我们应该扎根基层沃土,挥洒青春汗水,在观察中反思,在实践中学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陈芷彤和队员们将支教活动的当下工作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一方面,切实履行好此次支教活动的团队职责,最大程度地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时间较短的问题,提出持续的跟踪回放的支教模式以形成资源信息库,关注乡村教育的未来、孩子们的变化与发展。八载光阴弹指过,队伍精神未曾变,那份对支教事业的热爱,召唤着一个个纯粹而坚定的身影,见证着一个个灿若春光的笑颜。

  扎根方圆小镇,倾注盛夏时光。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爱的三角”支教团八年回望,从“心”出发。他们将山大青年的责任担当书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一代代山大学子的坚持也使我们更加坚信,“爱的三角”未来的征途必将行稳致远。(翟悦彤 史明月 牟莘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