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1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全国两会期间,推动养老护理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陈保华建议,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提出,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促进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建立培养模式以固定输送多层次的专业人才……
这些建议的背后是我国养老护理行业供需的严重不均衡。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约1.67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目前,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万名,但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只有50万名左右。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偏见,养老护理从业者一直存在学历、技能水平低,年龄偏高等问题。
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穿衣、吃饭、如厕、上下床、室内活动、洗澡等六项日常自理的活动中,最困扰失能老人的便是洗澡。为缓解人才短缺困境,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支持行业发展,助浴师成了优先鼓励的对象。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支持社区助浴点、流动助浴车、入户助浴等多种业态发展,鼓励“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
在此背景下,提供上门洗澡服务的“老人助浴师”应运而生,并且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供需匹配。据服务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2021年“老人助浴”“老人洗澡”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达808.06%,“老人助浴”订单量同比增长1450%。
陈世军10年前入行“老人助浴师”,先后服务了超过500个失能老人家庭。现在,他带领着一支超过120人的灵活就业队伍,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为失能老人排忧解难。
他说,现在老人助浴的需要越来越多,一般是子女下单。接到需求后,团队会首先针对老人进行两次评估。除医生的上门体检外,护理人员每次再检测血压、脉搏、血氧、体温等数据,在各项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助浴。
“先在床上铺上塑料隔层,再将防水气垫放在隔层上,一个特质浴缸就做好了。”在陈世军看来,给老人洗澡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技术活,“一般是从下往上,从远端脚的部分开始往上洗,等老人逐渐适应水温,尽可能避免引发血管问题。”
和其他灵活就业工种一样,“老人助浴师”从业者同样遵循自由、自主、多劳多得原则。陈世军团队中,有超过一半人是兼职,利用闲暇时间获取第二份收入。
“老龄化社会来临,但现代社会子女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他们没受过培训,不够专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老人受伤,所以我们专业的养老护理前景广阔,未来发展一定挺好,我想一直干下去。”陈世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