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院士团队: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2023-01-03 19:54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

  前不久,在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的首场“党代表通道”上,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让大家知道了一种农业技术新成果:“水稻上山”。

  这是朱有勇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以来,带领团队在继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一系列新技术之后的又一科技成果。

  2015年,中国工程院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已经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在蒿枝坝村一住7年。2017年,澜沧县景迈机场通航后,有机组人员发现,昆明、澜沧的来回航班,朱有勇是乘坐班次最多的乘客之一。

  到达澜沧县,带领着团队奔波在深山的一个个村寨调研,当地老百姓的贫困刺痛了他的心。冬季,每到一个村子,他们都看到同样的情景:农民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烤太阳。 朱有勇坐到农民中间,和他们一起烤太阳。“冬天的太阳很舒服,但只烤太阳怎么脱贫?”

  后来,他知道了原因。

  在山区和半山区,当地农民主要种玉米和甘蔗,让科研团队意外的是,这些品种都是数十年前的,产量极低;秋天,玉米和甘蔗收获之后,农民冬季不再生产,直到第二年春天。

  澜沧拥有极好的生态:森林面积 61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7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

  一次,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走进竹塘乡大塘子村后山,郁郁葱葱、挺拔清秀的思茅松林让他们心旷神怡。大家坐在松软的松针上休息。朱有勇用手扒开泥土,抓起来,看一看、闻一闻、搓一搓,突然,他意识到,思茅松林下是最适合三七生存的环境。

  云南是三七的重要产地。三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三七太金贵,种下去后把土地里的精华都吸收,种过三七的土地,10多年不能再次种植。三七的连作障碍,使三七品质下降。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让农民有收入,帮助农民把资源变成特色产业,这是我们科技特派员来这里的目的。”朱有勇说。

  由此,“让中药材回家”成为了朱有勇和云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的科研课题。他们运用深耕多年的生物多样性病虫害防控技术,不用农药化肥,解决了三七感染病虫害致使根部坏死的问题,将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提高到70%。三七采挖后,没有受到化肥、农药污染的土地,可以进行黄精、重楼等其他中药材的轮种。

  如今,依靠朱有勇团队无偿提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一技术,不占用农田种植林下三七等中药材,成为澜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

  “这一科技创新成果,还将对中国的中医药发展,提供一种路径。”朱有勇说,他们计划用15-20年的时间,让云南的中药材回到山林里,“药材好,药才好”。

  在蒿枝坝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朱有勇发现,当地不种马铃薯。而冬季马铃薯种植正是朱有勇多年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澜沧县的冬天,温度最低 12°C,几乎无雨,这样的气候,正适宜马铃薯生长,且品质更好。

  但当朱有勇提出要种马铃薯时,却遭到了农民的反对。

  出生在农家的朱有勇知道,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先要和“农民打成一片”。他学习拉祜语,和农民在一起互称兄弟。他的好酒量也镇住了村民,“谁喝的最多,谁是老大”。

  他用租来的5亩地做示范,当年就结出了全村最大的马铃薯,足有2.5公斤。会喝酒的院士再次镇住了村民。2018年,澜沧县38个村寨用冬闲田种植了3200多亩冬季马铃薯,每亩为农户增加了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

  如今,澜沧县许多农户种的马铃薯“比科技人员种得还好”。这正是朱有勇所希望的,“培养乡土人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富起来的支撑力量”。

  自从住进了蒿枝坝村,凡向人介绍,朱有勇说的都是“我们村”。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每天早上绕着村子跑4圈共4公里。为了多请教问题,村民李福开始每天早起陪着朱有勇跑步。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晨跑。“刚开始时,还跟不上,后来才慢慢适应。”蒿枝坝村村民李福说。

  在朱院士的学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惠川看来,这只是“诸多风景”中的一个风景。

  黄惠川参加工作没多久,就开着十几个小时的车,跟着朱院士一起来到澜沧,参加科技扶贫工作。“一开始待不住”——白天跟着朱院士漫山遍野地跑基地,晚上回到乡镇的小旅馆里,想洗个热水澡,打开水龙头,流出来的却都是土黄色的水。而每次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

  在亲近土地多年后,黄惠川发现“身边处处是风景”:早上起床,小院楼下等着院士一起晨跑的农民兄弟们;晚上回来,房间门口,挂着老百姓悄悄送来的一篮鸡蛋、一块腊肉;马铃薯收获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比赛,谁的马铃薯个头最大,是“洋芋王”;林下三七收获时,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60多岁的院士不仅给蒿枝坝村带来了活力和朝气,还带来了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技术和知识。

  蒿枝坝村民小组的“科技小院”总是人来人往,这里原来是村民小组活动室,朱有勇来了后,不仅把家安置在这里,还将“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在了这里。这是全国第一个设在村小组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过去,村民来这个院子,主要是蹲在墙角晒太阳;如今,他们争着来这里上课。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开办了46期农民技能培训班,累计培养乡土人才2000多名。每个人的结业证书上,都有朱有勇的亲笔签名。

  一批又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来到澜沧县帮扶指导,最多的一次是31名院士同时到来。让这个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发展成为“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

  今年9月26日,中国工程院的13名院士来到蒿枝坝村,一起见证了朱有勇团队水稻旱种的新成果:405亩旱地种植杂交水稻获得了第一季丰收。

  水稻上山深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

  而朱有勇院士团队接到了来自更多云南山区百姓的邀请。前不久,在开完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后回到云南,朱有勇院士团队的工作中心从澜沧县扩大到云南全省,工作节奏甚至比以前更快。“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朱有勇院士团队成员赵宇笑着说。

  如今,每当黄惠川回到澜沧,看到乡亲们的笑脸,看到蒿枝坝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灯亮了、三角梅红了,漫山遍野全是他们推广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他的心里感觉很踏实,“这些年来的时间没有虚度,这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成就感。”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是历史赋予我们新时代青年农业科技人员的历史使命。”黄惠川说,“今后,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奋斗在祖国农业生产一线,为祖国农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朱有勇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希望农民能将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

 

作者:张文凌